Coming soon

微縮・不微小(一)
重塑光影 微縮模型承載本地文化

2021-08-24

微縮模型,可能大家都覺得是觀賞用,又或是門消閒的手藝,但在微縮的世界裡,即使小如沙粒般的雕塑,或是細如髮絲的圍欄竹桿,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有其背後的典故。每件模型所建構的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更是時代的縮影。我們找來微縮藝術家蔡壁龍(Ian)和何國添(Tim)分享他們的作品,同時帶大家穿梭作品背後每個時代的獨有魅力。

從光影開始

「知道為什麼以前的照片中,人物的影子總是那麼長嗎?」Ian和Tim打開何藩的相集問到。「從前香港的樓宇密度低,樓層少,陽光沒有阻隔得以直接打到物件或人身上。」

創作的靈感可以來自四面八方,無論是一幅畫、一幀照片、一部小說。Ian和Tim都是攝影迷,很多時構想作品的出發點都是不同年代的舊照。看到以後,他們會遙想那年代的時地人貌,如何將照片上看到的平面,栩栩如生地立體呈現出來。

是興趣也是課堂

二人在構想研究時,會看著照片中的物件作比對參考,用心觀察,務求更暸解當時的生活背景才著手製作。由於每次作品的時代背景不一,二人對所創作場景背後所盛載的生活文化又有另一番體會。

用微縮觸動人心

天台地版上的灰塵、水漬和破落銹蝕的位置都兼顧周到,呈現出真正的生活感。

微縮題材必然是自己喜愛並會帶來感動,而要被觸動就脫離不了「共鳴」二字。因此在不同的作品中,他們都會盡力加入當時的庶民文化,從生活習慣、人物姿態著手,細緻美、破落美和情景美三種美感缺一不可。

蔡壁龍(Ian)和何國添(Tim)二人同為微縮模型愛好者,擅長以光影作靈感,留住不同年代的庶民生活精髓。二人共同創作的作品有《藍屋》、《城寨光影》、《夕照鯉魚門》等,於本港以至中國各地展出時都深受香港地道文化愛好者喜愛。

Text:August
Photo:Jas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