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復古小物尋寶

2018-08-16

或許不少人也曾有類似經歷:當你興致勃勃把心頭好帶回家,家人卻冷淡的問:「為何又買這些『垃圾』回來?」九十後女生阿包喜愛旅遊,更愛從世界各地搜羅復古小物。她在旺角唐樓開設小店「堆填區」,分享這些別人認為是「垃圾」,但在她眼中卻是寶物般的珍藏品,以及它們背後的情感故事,歡迎同好者前來尋寶。

古董香水瓶,設計精緻高貴。
閃爍的復古項鍊。

具生命力的古物

阿包的復古小店,藏身於旺角唐樓。拾級而上,推門進內,便見林林總總的掛牆鐘、手袋、盒子、飾物等,同時有數張古舊椅子和梳化。阿包還在唸大學時,常走到天光墟,發現很多舊物有獨特的設計,開始對萌生興趣。至2014年,她到英國作交換生,並到處旅遊,幾乎每星期都到不同地方逛復古市集。有一次,她在盧森堡購入一隻會發出小鳥響聲的古舊手錶,從此愛上收藏。她走訪十多個國家,包括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地搜羅復古小物。她坦言,自己的喜好很多元化,只要覺得有趣、有價值,便會購入;其中偏好紙品,如舊地圖,還有鐘錶和盒子。「除了現今鮮見的產品設計外,古物的吸引之處,在於故事的傳遞過程。購買時,會與當地的物主交流;回港後,又可以跟新物主交流。物件是死的,但人對它的感情,或背後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

像真度高的紅酒瓶造型蠟燭。

堆填區哲學

當珍藏品愈儲愈多,阿包便想與更多人分享。2015年,她開設了網店,並於半年前辭去正職,開始經營實體店,命名為「堆填區」。「我每次外遊,購入舊物,回家後母親都說:『你又買這些垃圾回來!』我相信每一件東西,都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是垃圾,同時這些垃圾,可能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寶物。我把店子命名為『堆填區』,是希望大家可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寶物,同時鼓勵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必介意別人的看法。」

阿包說,現時不少復古小店,均以首飾或衣服為主,但她的店子卻包羅不少小物,客人前來,用心搜索的話,每每可覓得驚喜。店內的另一特色,是刻意擺放不少椅子,把店子打造成一個輕鬆的空間,讓她和客人,以及客人之間互相交流。「最高興的地方,是在店子認識到不同的人,甚至因為他們的一句說話,而得到啟發和激勵。」除了買賣,阿包也希望店子可成為一個分享空間,舉辦融合藝術與創作元素的展覽,或以投射菲林底片的形式作旅遊分享,使店子更具多樣性。

人手製的小熊維尼木偶。

生活變成旅遊

從大學時期開始,阿包便愛上旅遊,更不時獨自到處遊歷。在沒有仔細計劃的情況下,反而常有新衝擊,令旅程更精彩。她喜歡以旅居的方式遊歷,在當地待上數個月,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在她而言,旅遊的快樂,不只會出現在異地。「生活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懂得以不同心態去看待事情。不少人覺得只有去旅行,才會感到開心和放鬆。何不換轉角度,讓旅行融入生活?在外地旅行,你會勇於認識新朋友和發掘新事物,其實這種心態同樣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平常會到處發掘小店,即使身在香港,也可體會旅遊的快樂。我從外國回來後便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城市變得更有趣,因而我開設了這間小店,希望可為人帶來同樣的快樂。」

1937年的玻璃菲林底片,來自法國,購買時菲林藏於一個破爛紙盒裡。
阿包到訪日本尋寶。

舊物文化

談到本地與外國的舊物文化,阿包指,起初覺得香港人不懂珍惜物件,為此感到無奈,但後來開始理解,香港的空間狹小,不能保留太多東西。在外國,人們會把自己用不著的舊物拿出來,為它尋找新物主,再次賦予物件生命,讓它不至於被浪費。她形容,外國人與物件的關係較平等,就像朋友關係,而香港人對待物件,便如主僕,相對地較隨便扔掉東西。

不被金錢凌駕

阿包分享,她曾到西藏旅居四個月,並在當地的佛學講座上,聽到一個分享,對她影響尤深。「昔日人們發明了金錢,是方便我們的日常生活。但現代人卻反被金錢凌駕,因此我時刻醒自己,金錢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不要只顧賺錢而經營這裡,否則店子便會變質。」

INFO

堆填區Rubbish_B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6號8樓
查詢:6686 1209

#621
TEXT:TRACY
PHOTO:BILLY、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