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復刻傳統影樓

在所去不遠的年代,影樓就是一個讓人凝住美好的地方。上影樓拍照也是一件「大事」,一定要經過打扮才會步入影樓,務求在相片中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傳統影樓賣少見少,但有攝影發燒友和舊物收藏家,則反其道而行,復刻舊式影樓,讓人在數碼年代,重新感受上影樓拍全家幅的情懷。

典型的全家幅排位。父母坐在正中央,兒女根據高度站在後面。從相片可見,以前的家庭人數眾多。

 人人攝影

翻看自己手機的圖片庫,驚覺內有多達數千張相片,包括風景相、人像、自拍照等等。今天攝影已成生活一部分,但在舊日的香港,攝影是一項盛事,一家人更約好日子上影樓才能拍到一張全家幅。
「以前的人就算窮,但家庭觀念很重,會專程去影樓拍全家幅。現在科技發達,自拍更是家常便飯,攝影也變成很隨興的事。」葉子盛(阿盛)如是說。他是本地愛好攝影群組「銀の照相院」的負責人之一。他指,昔日拍全家幅很「大件事」,影樓更會備有衣物供借用,希望來拍照的人能光鮮體面的留下倩影。「以前的人經濟環境不好,可能一件得體的衣服也沒有,所以影樓會提供有長衫之類的衣物。時下的影樓,也可以借用衣物,但那些costume(戲服),只是用來裝扮增添氣氛。」

劉科林(Jill)(左)和葉子盛(阿盛)(右)是銀の照相院的合夥人,兩人識於微時,大家都是攝影愛好者。Jill更有多年黑房沖曬的經驗。另一位合夥人是鍾燕齊(Joel)。

全家幅自己拍

70後的阿盛亦有上影樓拍全家幅的經驗,但已經要追溯到他6歲那年。「1979年我最後一次去影樓拍全家幅,後來就是過時過節在家裡自己拍。」踏入80年代,攝影器材開始變得大眾化,他一輩人亦紛紛趕潮流、執起相機。「雖然80至90年代,仍未有數碼攝影,但那時候攝影已經很方便,坊間有很多菲林沖印店會幫人沖菲林,攝影於是就變得普及。」當人人都是「攝影師」時,專程去傳統影樓拍照的人買少見少,亦標誌著傳統影樓的沒落。

鳳凰椅是人人照相館的舊物。阿盛指,鳳凰椅則通常由最德高望重的人坐,「你見他背後散開,很有壓場感。」
傳統影樓用的打光燈。

人人照相

位於上水符興街十四號閣樓的「人人照相館」亦是敵不時代巨輪的傳統影樓之一。照相館有超過50年歷史,在1985年由最後一任老闆李洪友(李伯)接手,直到2012年結束。舊物收藏家鍾燕齊(Joel)對傳統影樓素有研究,亦和李伯相識多年,因不忍影樓的舊物淪為垃圾,所以把他們都一一收藏。只是Joel沒想到,這批舊物竟能重見天日。阿盛說︰「去年,我和另一位合夥人Jill萌生起在香港推廣懷舊攝影和售賣菲林相機的念頭,當Joel知道後,認為可以加入懷舊影樓的元素,便成了這個多元空間。」在銀の照相院見到的木製風琴相機、佈景到打光燈和拍攝道具,全部都來自「人人照相館」,除了看得到,更用得到。

木製風琴相機經多次修復才能使用,他們改過快門,重新訂製金屬配件。原廠使用的相紙亦早已停產,幸好找朋友改裝成使用富士即影即有相紙。

傳承下去
「我們不想純粹展覽舊物,更希望人們可以了解到舊物的歷史和價值,因此將器材都修復了,放在這裡使用。」去影樓拍全家幅,對被拍者來說,固然是新鮮的體驗,但對攝影師來說,何嘗不是一個挑戰?銀の照相院內共有兩部木製風琴相機,一部放在門口展示;另一部則能用於拍攝。熟悉攝影器材的Jill表示,木製風琴相機是40至50年代的產物,根據他們考古,「人人照相館」在60年代起,已經沒有再使用過那兩部「老爺機」。現在再使用,除了很多地方都需要修理,攝影師更要適應機器的脾性。「用風琴機拍照,對焦起碼都要三分鐘,要慢慢去調校。但現代人坐下三分鐘,已像三年一樣漫長,欠缺耐性。」雖然在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但Jill和兩位搭檔仍樂在其中,希望透過他們的經驗,喚起人對懷舊攝影的興趣。

銀の照相院
營業時間︰12:30-19:30
地點︰觀塘成業街成業工業大廈 10 樓 1012 室
電話︰2151 2812
FB:銀の照相院

TEXT: NATALIE 
PHOTO: FRANK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