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復修單車職人魂

2018-04-18

提到復修,腦海中不期然想起小時候在家中常聽到曾Sir (曾近榮) 的電台節目,全港街坊舉凡遇上任何家居疑難雜症,只要一通電話Phone in上去,這位幾乎無所不曉的家具機工博士都能透過大氣電波解答大眾迷思,以一點就明的道理指引你去五金店找出相應「解藥」。可有想過,為何這些「好使又好用」的五金知識和復修技巧,現在好像愈來愈少人認識了?

機械維修師傅劉偉昌(昌哥)向來熱愛機械零件創作,不時在二手市場中尋寶,別人眼中的「破銅爛鐵」,經過他的巧手復修後往往都能拼發出新的生命,不但能重新於生活裡頭使用,更能讓古典設計獨有的質感和情懷透過翻新而保留下去。

年前,昌哥因為復修過一台上半世紀歷史的舊單車而成為古典單車發燒友,自此不斷去試、去玩,不憚於分拆、重組、拼湊出新的可能性。他最引以為傲的作品,是一台香港相當少見的Cargo bike,外型怪誕不在話下,連昌哥自己騎出街也經常被問:「你架車到底可不可以轉彎?」

由一台Cargo Bike說起

上月底,油麻地上海街一帶橫空出現了一列懷舊單車隊,悉數並列在咸美頓街的兩旁,吸引遊人圍觀拍攝。活動名為「老單車日常」,開宗名義以復古懷舊的年代感切入。車隊的車款雖然一看便知是年逾古稀的「老爺車」,但在這個送石油氣、送米用的老單車仍然頻繁出沒的小社區,這群懷舊單車出奇地融入,絲毫沒有一份「空降展覽」的突兀感。

「看到這架車,很多人都會感到很奇怪,前後輪相隔很遠,中間擺放了一個大貨架,不像傳統的單車規格。而事實上這同樣是單車,名叫Cargo Bike,是用作運載大型貨物用的流動車款。」

昌哥順應我們拍攝上的安排,親身試騎了一段路,這台看似古怪的車從遠方馳進鏡頭裡,不但輪轉運作順暢,細心一看,其實連轉彎、剎車、停車座、倒後鏡和響鈴都一應俱全,令街坊驚訝的是,成品原來是昌哥從舊物中東拼西湊,翻新重組而成。

「香港沒有途徑可以找到一架這樣的車,於是我索性自己動手去造,將兩部舊單車結合成一架Cargo Bike!」昌哥補充,Cargo bike在外國其實十分普遍,在香港大部份人騎單車都當成一項運動來看,用於日常生活例如載貨或通勤用相對罕見,缺乏市場需求下,亦沒有多少廠商會去製造不同功能和款式的單車。所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昌哥因為工作關係而煉就出一對金工巧手和鑑定舊物的眼光,不時遊走二時舊物市場發掘可用素材,經過一番Trial & Error的嘗試,最終就製作出這一台只此一架、別出心裁的Cargo Bike了。

2合1成新車 解構設計理念

昌哥是個資深機械技師,同時也是曾sir一般的金工老師,當日單車發燒友聚首街頭,就趁機偷師,不斷向昌哥詢問單車復修的知識和技巧,小至打磨、擦鏽跡,大至這台2合1 Cargo bike的設計藍圖。「設計這架車時的重點是搬運,故我將重心盡量放低,確保上落重型貨物時仍能保持平衡,減輕操控的負擔。大小方面,是考慮到香港主流單車徑的闊度而設計,總闊度不要超過22吋為佳。長度方面的首要考量是能夠無礙出入我家的家門(笑)。」

坊間最常問起昌哥的一點,是這架車的前輪與軚盤分離甚遠,到底是如何轉彎呢?製作時,他特別參考了私家車的機關設計「軚尺」,摃桿由車頭連接至把手下方,將整個轉彎系統拉長延伸,改良過後同樣湊效。

何謂成功的復修?昌哥堅持一定要派上用場,讓舊物重新投入生活使用之中,單純放在玻璃櫃中陳列並無意思,而單車甚至有日久不用就會自然老化的問題。就復修單車來說,昌哥核心價值在於「圓」。「圓,即流動,愈流動得順暢,車自然能馳騁萬里。」

外國超HIT!Cargobike嘉年華

在注重環保節能的歐洲,騎行文化相當興盛,Cargo bike的身影更遍佈在地風景日常之中。4月柏林舉行了一場「Cargobike國際嘉年華會」,一眾德國Cargobike車友以「I replace a car」(我取代了汽車)為口號,齊齊出車遊走城市各地,呼籲大家養成騎Cargo bike的習慣,當成平日運貨、出遊的好幫手,全面減少碳足印,推動「永續城市發展」。

(圖片來源:VELO CITY

 

復修舊物 其實不難?

「我經常用攝影比喻,當攝影師見到一瞬間的珍貴畫面時會下意識舉機捕捉。而每當我看到被人遺棄掉或損壞了的零件時,亦同樣會想到拿去翻新、重塑,捕捉舊物之中殘存的生命力。」昌哥在搜羅舊物零件時,特別著眼於物件的屬性,思考如何橫向發展,改良成本質相近的部件,繼續發揮功效。

例子如,他曾經將一個工業用的鉗子改造成把手,背後的理念是,兩者的特性都是經常被徒手握實,具備流暢的開合設計,是以化成把手之後仍然能夠互相兼容,順利過渡新生。

昌哥架生房的職人美學

很多人認識昌哥,都是透過昌哥的舊物復修品,尤其是專頁「昌哥架生房」中琳瑯滿目的廢物再生家具,洋溢古典氣息又實用雅致,與近年流行的 Vintage 風潮不謀而合。難不成昌哥也是一位古典控?「其實很難說我愈舊愈愛,我著重的是物件的美。」昌哥笑言,不少人以為他是追捧復古潮流,但他對此不以為意,不論舊物還是新番,只要是設計精良又獨具質感,同樣可以派上用場。

走向納悶的標準化市場

舊時總是好,可謂古今中外的不解之謎,老一輩常說,昔日的物品價廉物美,一個暖水瓶隨時一用就用上十年,耐用性和品質都遠勝現在「一跌就壞」的流水作業貨。昌哥認為,舊時代的產物之所以教人念念不忘,是由於社會逐漸走向標準化。

「以往科技沒有這麼發達,輕工業百花齊放,產品選擇多,廠家都要用造工上乘、價廉物美來吸引人,手工和工序都一絲不苟。」隨著手工業的息微,工序大幅簡化以削減成本,這些手工獨有的質感亦隨之而被大集團生產模式所扼殺消弭,唯有在舊物之中才能找回那份內外兼備的精良感。

從機械到人心 尋日常根本

訪問尾聲,昌哥不免感慨現代社會看似充滿選擇,但都萬變不離其中,選物不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色彩,遠不及過往產品市場豐富和多元化。「現在買一個品牌的單車,可能有很多不同顏色供選擇,唯車款設計都如出一轍,你的車和他的車又有甚麼不同呢?」昌哥希望大家多思考的是,不要安於接受資本社會的餵食,應該去尋回當初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東西。

道不轉,人轉。眼下香港沒有任何生產 Cargo bike 的廠商,昌哥就選擇親手打造一台出來,復修工序以品質至上,用的物料,都是流落二手廢物場的「垃圾」。在金錢掛帥、人人寧願買新也不願意去修補舊物的年代,即使是再便宜、再手到拿來的物件,大家在隨手一丟之前,是不是可以多收窄「垃圾」的定義呢?復修之道,既是環保,也是惜物,靈性匠氣一點,又如昌哥在藝穗會中的個人展覽《如常》所主張:「從機械到人心,尋日常根本。」

Follow!
劉偉昌(昌哥) 機械維修師傅

半生任職機械維修師傅,喜歡以機械零件創作,從最原始的鐵器中尋找最純粹的美。提醒我們活在當下,靜心感受城市的氣息,找回自己和外在環境的平衡。創立Facebook專頁「昌哥架生房」與大眾分享他的手藝和創意作品。

昌哥架生房
www.facebook.com/cheonggorstoolroom/

延伸閱讀:

《如常》展覽 劉偉昌首個個展

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9月30日
場地:藝穗會冰窖
免費入場
www.facebook.com/events/636373723378790/?ti=cl

---------

TEXT: 一樹
相片:Nick & 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