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北角,從碼頭一路向內街走,途經新建的住宅酒店,再走入春秧街,跨過電車路走到堡壘街的那頭,不難發現北角這區新舊融和,其獨特的地文魅力,全賴街坊和歷史牽繫起來。
報紙檔中的人情味
由電車路走往堡壘街,路漸陡峭,停在「飛達報紙檔」前,已見到檔主吳小姐與「草途木研社」的恩和Dio在檔口前商討新造的木裝置該如何安裝。三人相識源於香港藝術中心《路過北角》這個歷時兩年、將不同藝術家、設計單位和街坊聯繫起來的跨界別合作企劃。透過這個企劃,「草途木研社」為「飛達報紙檔」重新搭建了一個新的檔口裝置,從此以後,吳小姐無需朝桁晚拆,能夠保持報攤原有風格之餘,亦可增加收納空間。

為甚麼會選擇「飛達報紙檔」?作為附近街坊的聚腳點,吳小姐閒時會為街坊互傳訊,甚至代為保管物件。單是跟吳小姐作訪談的短短半句鐘,已有街坊將自製的麵包送來,她亦表示偶爾有街坊會幫她買餸,讓她在收鋪後不用那麼辛勞。而最令筆者驚訝的是,報紙檔有個自助找續箱,吳小姐「行開行埋」,街坊都會乖乖的付款,有空閒的話更會幫她看鋪。

凝聚街坊故事
吳小姐與街坊的互動就是北角鄰里社區關係的縮影。在報紙檔前,有兩張椅子是街坊自發搬來的。茶餘飯後﹐街坊都會出走北角狹窄的街道﹐自攜椅子到海邊或空曠處乘涼。除飛達報紙檔外﹐糖水道碼頭亦是另一熱門聚腳點﹐晚上總不乏吹海風散散步的街坊。O&O Studio 主理人Eric 和拍檔 REhyphenation 的 Joyce 便是受到街坊啟發,多個月來將街坊捐贈的舊椅進行修復及改造,之後安放在碼頭,為小區提供聚腳點,細心觀察下,會發現每張椅子都收藏了一個QR Code,輕輕一掃,便能聽到捐贈者對舊椅的口述回憶,容易令人產生共鳴與連結。單純形容《小街坊》是一個創作也不夠貼切,O&O Studio的主理人Eric和REhyphenation的Joyce跟我們分享,《小街坊》從多個街坊手上搜集了椅子再進行upcycling,凝聚的不單是藝術創作,更希望街坊能藉此感受到舊椅捐贈者與椅子共同走過的歲月痕跡。

北角再想像
《路過北角》由籌備開始歷時兩年,團隊親身走訪區內居民對北角的想法和生活所需,再將當區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傳遞到合作單位手上,糅合了藝街家和設計單位對北角公共空間的想像後,更希望鼓勵街坊積極參與自己社區的規劃,共同建構以用家為本的生活圈。
北角﹐是一個充滿共同回憶的社區﹐匯聚數代遷居而來的不同社群﹐共同經歷城市空間的急速轉變。由市區更新基金贊助﹑香港藝術中心籌辦﹐「路過北角」希望啟發街坊重新思考公共空間的用途﹐透過藝術和創意為社區帶來改變。
回憶「路過北角」的初心﹐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梁偉然表示︰「當初籌辦『路過北角』時﹐其實地區豐富的人文風景,不需要被刻意創新。我們只需要重新連接北角已有的傳奇﹐把舊時北角邨的共居設計概念﹑七姊妹泳棚的回憶等串連起來﹐在今天重塑將來空間的可能性。」
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亦坦言︰「香港藝術中心公共藝術團隊﹐多年來籌劃不同面向的計劃﹐累積和汲收不少經驗。2005年舉辦的『都市神韻︰藝術與公共空間國際研討會』﹐作為聚焦亞太區公共藝術論壇﹐標誌着本中心邁向當代藝術普及化的一大里程碑。2018年的『藝遊維港』﹐將平時只會在美術館內看到的藝術品陳列在公共空間與市民共賞。這些點點足跡﹐都構成我們今次籌辦『路過北角』的紮實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