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粵劇,即使搬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標籤,也很難動搖門外漢入場觀賞。為了擴大觀眾群,不少新舊粵劇從業員力圖為加入新點子,希望以噱頭或新鮮感吸引新觀眾入場。然而去年廣州一個加入動漫元素的粵劇演出,雖得到極多年輕動漫迷愛戴,卻引起疑問︰這種嶄新表演,還算是粵劇嗎?新派粵劇,如何在新舊之間取得平衡?
廣州 技術創新
燈光
舞台劇元素:廣州自十多年前已將舞台劇元素融入粵劇,當中以《花月影》最為人熟知,尤以燈光設計最破格,其中數幕感覺像看舞台劇。


2002年倪惠英領導的廣州粵劇團的《花月影》是粵劇話劇化的經典,多層色彩燈光,話劇化佈景,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入場,但亦帶來不少批評。
造型
Cosplay元素:去年廣東粵劇院大膽改編著名網絡遊戲《劍俠情緣3》,上演新派粵劇《決戰天策府》,演員近似cosplayer,演唱亦貼近時代曲,沒有鑼鼓喧天,大受年輕一輩動漫迷歡迎。

香港 內容創新
劇本
凸顯女權主意:
靈宵劇團創團成員兼花旦謝曉瑩,三度自編自演新劇目。她說︰「編新劇目的主要原因是舊劇目離現代社會太遠,舊劇目側重英雄主義,男尊女卑,現時女權意識較強,新觀眾未必能投入舊劇目。想想,女主角被欺負至死仍啞忍,怎能讓年輕女觀眾產生共鳴?」
所以她去年七月新編劇目《十一郎與玉面狐》,嘗試以輕鬆形式,讓男女主角以歡喜冤家的電視電影模式演出,年輕觀眾均受落。可惜老觀眾未習慣以新思維觀嘗新劇目,謝曉瑩說︰「老觀眾覺得男主角經常被女主角欺負,太窩囊。其實我只想男主角更人性化,貼近當下現實。」


改編莎劇:
「吾識大戲」創團成員黎耀威早前將莎劇《哈姆雷特》改編為粵劇《王子復仇記》,吸引大量年輕觀眾首次入場觀賞,同時亦得到老觀眾捧場。他說︰「這次嘗試取得新舊之間的平衡,除了故事創新,其餘部分盡量保持傳統粵劇特色。」

鋼線上的傳統與創新
廣州在粵劇創作上很進取很創新,反觀香港,則選擇在新嘗試中不離傳統太遠。諸如本地粵劇團「吾識大戲」、「靈宵劇團」等,以年輕粵劇演員擔任幕後主腦,以創新故事延續粵劇生命,而表現形式則傾向傳統。
「吾識大戲」創團成員黎耀威指,香港粵劇近年才開始思考未來路向,到底是開拓年輕市場,還是給老觀眾提供更多選擇和新鮮感?一切仍在摸索。他說︰「不能停留在只得《帝女花》或《紫釵記》等劇目。要創作《決》般的全新作品不難,反而在傳統之上創新,才更具挑戰。」
觀眾回應:創新失身段
年輕粵劇常客Iris Law對本地創新粵劇原本相當感興趣,然而多番接觸下,每次都失望而回︰「作為粵劇常客,舊劇目的劇情我已經很熟悉,繼續觀賞的價值在於演員的身段和唱功,演員千錘百鍊,觀眾側重欣賞表演形式上的『美』多於劇情。」所謂身段,是粵劇藝術重要一環,特點是通過形體動作去創造角色。
Iris以2013年改編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粵劇《殉情記》為例,大嘆此劇太著重劇本上的演繹,忽略傳統上唱唸做打的功架︰「粵劇改編西方經典,純粹將西方劇目改成廣東話演出,忽略戲曲最講究最傳統最原始的身段。看罷我有疑問:為何要看創新的粵劇?好像認真製作的舊劇目更吸引我。」


靈宵劇團創團成員兼花旦。

「吾識大戲」創團成員。
TEXT/JILLSANDY
PHOTO/香港專業攝影師聯網、受訪者提供及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