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口述我都會照去戲院睇戲,因為真係好想睇嘛。」陳靜穎(Cicelia)如是說。Cicelia因患視網膜母細胞瘤,三歲起已失明。雖然看不見,但無損她對電影的興趣,不時都會和家人朋友結伴到戲院看戲。
Cicelia表示,雖然自己看不見,但日子有功,憑對白、配樂和音效,都能知道劇情的發展,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唯有在散場後向同伴「求解話」。「電影播些驚悚的音樂,就會想到鏡頭拍著一些恐怖的畫面…音效方面,譬如殺人,會出現刀聲和流血等聲音,那些音效都很逼真。」
很多以為視障人士失去視力,聽覺就會比常人靈敏,這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不過,欣賞電影時,音訊給予他們提示倒是真的。角色說話時音量的大小、聲音的遠近、語氣的快慢都能讓他們感覺到電影的氣氛。Cicelia舉例說︰「當兩個人對話期間突然降低音量,那可能是偷聽…為了避開偷聽者,會聽聲音會拉遠了,這些都聽得出來。」


Cicelia和Peter除了熱愛藝術,亦喜歡到處旅遊。早前他們就參加了安達旅運以「天地無限.始於足下」(Brave New World) 為主題的其中一項60周年慶祝活動──探索旅「郵」無邊界,與十位來自「Dialogue Experience對話體驗」的視障人士及他們的同行者,體驗三日兩夜的海上旅程,宣揚回饋社會和世界大同的精神。對於安達旅運敢於創新的精神,Cicelia和Peter欣賞不已。
最難忘一次
雖然單靠聲音,視障人士都能理解到電影十之八九,不過始終電影是用影像去說的故事,缺少了這重要一環,絕對是美中不足。另一位視障人士黃感豪(Peter),對此感受最深。多年前,Peter在美國看了口述版本的《阿甘正傳》(Forest Gump),他才第一次知道原來電影由一根羽毛隨風飄揚開始,由一根羽毛迎風而去而結束。
「電影我已經聽過幾遍,但因為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所以我從來不知。當下我覺得整部戲完整了,真的很感動。」

口述電視節目在歐美並非新鮮事。美國串流網絡電視平台Netflix在2016年開始為原創劇集提供口述影像,讓視障人士都能欣賞到他們的皇牌節目,如《紙牌屋》(House of Cards)、《王冠》(The Crown)和《黑鏡》(Black Mirror)等。而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多頻道的節目,20%的內容都設有口述影像服務。
在香港,去年ViuTV才率先製作了首個加入口述影像的旅遊節目︰《暗中旅行》,華語的口述電視節目寥寥無幾。
一路進步
Cicelia和Peter同為愛好藝術之人,在香港也有參加過本地的口述影像服務,但有感口述影像員質素參差,數次的經歷都讓人啼笑皆非。Cicelia說︰「記得有次口述影像員說『他們依偎在一起』,形容得很抽象,也未必人人知道依偎指甚麼。說攬住佢、頭靠在肩膀上,這樣倒還容易明白。」
要口述影像做得好,非一朝一夕的事,設施的配套、公眾教育、口述影像員的培訓全部缺一不可。Peter認為,公共教育能加深大眾到口述影像的認識,並了解視障人士的需要。如有不同人士認識和參與,口述影像定必會愈趨成熟。在旁的Cicelia笑著和應︰「幾時發展到一打開電視,所有劇集都有口述影像,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