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張愛玲&蕭紅

2017-11-09

張愛玲在散文《天才夢》自述:「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目標。」

「關於職業女性,蘇青說過這樣的話:『我自己看看,房間裡每一樣東西,連一粒釘,也是我自己買的。可是,這又有甚麼快樂可言呢?』這是至理名言,多回味幾遍,方才覺得其中的蒼涼。」

華麗的荒涼 – 張愛玲
五湖四海,處處是「張迷」。張愛玲的吸引力,在於細膩入微的書寫,她對情景的描劃,細緻得讓人如置身其中。對於複雜的人性,人們迂迴的心思,也能活現讀者面前。還有她時而尖酸的筆鋒,承載她看透世情的通透與無奈。

在文壇地位崇高的張愛玲其實相當世俗。不過可以世俗得如此精緻,別無他人。只因她家世顯赫,祖父與外祖父都是清末名臣,母親是曾放洋留學的新女性。出生名門的張愛玲卻與家人關係疏離,造就她矛盾複雜的人格:她是享樂主義者,但行文會發現她對生活很悲觀,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她現實中卻顯得冷漠寡情。

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孤高自傲。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風頭一時無兩,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人人拼命為上位為生活粉墨登場做小丑,只有張愛玲才可以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之後的孤寂。

旗袍教母
張愛玲絕對是一個「視覺系」女作家,她擅長喻情於景,作品充滿大量視覺描繪。她的小說裡,對衣飾的描寫相當講究,最廣為人知是《色,戒》中6克拉的「鴿子蛋」。她曾在書中充寫道:「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在她那個年代,旗袍在上海絕不罕見,可是她能帶出張愛玲式的穿衣風格,中西混搭,時裝品牌上海灘的新式旗袍也許最合張之口味。當時另一文壇才女潘柳黛在《記張愛玲》中所寫的:「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就是她發明的奇裝異服之一。」她一生鍾情穿旗袍,據報導指,她死前最後一件衣裳也是一件磨破衣領的大紅色旗袍,應驗了她的金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顛沛流離 紅顏薄命──蕭紅

蕭紅曾説:「有一種小説學,小説有一定寫法,一定要具備幾種東西,一定要寫得像巴爾扎克或契可夫那樣。我不相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説。」

蕭紅,另一位中國傳奇女作家,原名張廼瑩,生於1911年黑龍江,卒於1942年香港,真正創作時間只有九年,但筆下的小說與散文都是經典。魯迅都對她稱譽有加,特別為她的《生死場》寫序。她的藝術才華還在於寫作方式非常自由,她不屈從權威,雖然她極尊崇魯迅,也不盲目追隨他。

蕭紅的女權思想一直是她創作的主題之一,這與她成長背景有關。身為女兒身,被封建父親迫輟學,多番爭取才繼續讀上中學。長大成人又被迫嫁人,惟有與男友私奔同居,懷孕後卻被男友狠心拋棄。山窮水盡如粵語殘片情節,被包租公賣往妓院,幸得編輯蕭軍搭救繼而相戀。蕭紅生女後卻窮困被迫把親兒送人,嘗了骨肉分離的滋味。蕭紅愛蕭軍極深,可是蕭軍卻是烈性漢子,曾於爭執之時動手打蕭紅。1936年身心受創的蕭紅孤身一人東度日本,寫下《孤獨的生活》。

期後日本侵華,蕭紅逃到香港,在這期間與蕭軍離離合合,卻懷著他的孩子分手,最終孩子出生幾天就夭折了。流離浪盪,蕭紅在最後的日子遇上端木蕻良,二人在1938年初夏舉行了婚禮,終於找到伴侶卻到抗戰爆發。由於被迫東躲西藏,加之醫院藥物匱乏,她終在1942年冬日離世。十年漂泊,北方的呼蘭小城是她的起點,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終點。生命短暫卻絢爛不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