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山貨美學

2020-11-12

山貨一詞指的是以山上的材料,如竹、藤、草、木等製成的家品。而昔日,不少舊區都有山貨店,林林總總的山貨高高掛起,除方便客人選購外,更有著「步步高陞」之意。時移世易,山貨店逐漸消失,以前貨物高掛的震憾場面也變得不在復見!

科技進步,令生產家品過程變得更快。縱使市面上不斷有新式家品推出,但仍然有人喜歡傳統山貨的品質,更有人希望山貨的價值得以延續,讓它繼續在家品市場佔一席位。到底山貨真正的意義及價值何在?在未來又扮演著甚麼角色?

山貨的起源

山貨店朱榮記老闆朱耀昌是第二代接班人,自1959年起,他的爸爸已在上環水坑口街一帶開地攤擺賣,後來才搬到現時的舖位。店舖不大,但狹窄的通道兩旁已掛滿林林總總的山貨品,由竹篩以至手製藤椅等應有盡有,每一件貨物都一直伴隨著兩代人。

朱榮記開業於山貨盛行的年代,而舊式山貨店的老闆總會把各種貨物高高掛起,原來除了按政府規例,貨物不能阻街外,同時有步步高陞的寓意,還可以方便客人一眼看清店內的商品。朱耀昌指,山貨店的起源可追溯至二十至三十年代,「一開始的山貨是由每個家庭自行製作,例如人們習慣用竹器蒸食物,所以便紥出各式各樣的竹蒸籠或竹桶等。其後,大家互相交流製作心得,並揣摩出一套最佳的製作方式加以生產,最後慢慢就演變成今時今日的山貨店。」

老闆朱耀昌是朱榮記第二代接班人。
山貨店老闆習慣把各種貨物高高掛起。

港產期間限定

山貨的原材料取材容易,但製作過程卻十分繁複,更有季節限制。以竹為例,因為竹要在乾爽的狀態下才能發揮最佳功效,所以師傅只會在乾燥的季節製作竹類產品。「即使部分商品缺貨,師傅也不會勉強生產,因為就算做出來,也會很易發霉或爆裂,所以一般都會暫停生產,以確保竹製品的品質。」

雖然科技發達,製作山貨品的制肘也相對減少,但當中還是存在著不少難度。在眾多物料中,又以藤最難控制及處理。朱老闆解釋:「以藤為例,因為它的韌性十分高,所以要先把藤枝濕水或用火燒,令其軟化後才能扭成其他形狀,變成不同器皿。」

部分山貨也具有節日的特色,如用來放中秋節傳統豬籠餅的小豬籠。

勝過潮流的價值

六十年代工業起飛,塑膠產品成為工廠生產線的頭號產物,令製作過程繁瑣又費時的山貨逐漸式微。隨著時代變遷,山貨已漸漸被人遺忘,朱老闆卻繼續堅持售賣。即使店內的主角已換成不鏽鋼保溫水壺和紅色塑膠豬仔錢罌,但「原祖」的山貨依然在店內佔一席位,「每件貨物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時代不同,有些貨物難免會被淘汰,但我會反問,是否要任由它被淘汰?只要我繼續售賣,便有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到山貨的好處和價值,讓古老的產品得以延續下去。」

朱榮記被逼順著時代洪流往前走,即使經營手法有所改變,但他的理念卻始終如一。「行內有句說話:『百貨應百客』,不同人選擇的東西都有所不同,我們就供應他們想要的貨品。」坊間的大型百貨公司習慣向客人推銷當季最新商品,但朱老闆卻一直堅持先了解客人的需要及物品的用途,再向客人提供意見。正因為他秉持著把最好的貨物介紹給客人的宗旨,所以才能令山貨得以在市場上保留下來,讓新一代認識山貨的優點及價值。

店內的貨物多達10萬種。

無法取代的手藝

「無可否認,塑膠製品能濕水,某程度上亦較容易清洗打理,但山貨最大的特點在於人手製造,手工製的東西最能看到師傅所花的心機。山貨品有其特色及美態,每一個由人手織成的結也有所不同,有些更漂亮得像藝術品一樣。反觀塑膠家品以機器製成,全部倒模一式一樣,完全沒有特色,所以若客人有心尋找一些別具味道及特色的家品,山貨自然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

不少人使用塑膠製品的原因,不外乎是貪其經濟實惠,但山貨品其實是更耐用的高質之選。以坊間常見的尼龍掃把為例,灰塵和頭髮容易黏成一團,殘留在掃把頭上,但竹掃把卻不會黏塵,能輕易掃除塵埃,或是寵物掉下的毛髮,清潔能力甚至可媲美吸塵機!

為配合現代需要,不少竹籃也改變成其他用途。

樂觀順流的生存之道

朱榮記開業六十多年,朱老闆的使命早已由售賣貨品,變成教客人如何使用和保養各類用品,令物品能發揮到它最大的價值。「其實山貨的發展,有賴於怎樣把貨品推陳出新。作為老闆,我必須教懂客人怎樣用這些貨品,讓他們意識到傳統的貨品也有其智慧,令它們的價值能保持下去,免被遺忘。」就算一些傳統竹籮,雖然已改良到在手柄部分加入膠邊,外觀已變得不一樣,但他也絕不感到可惜,「要配合時代的步伐,改變某些山貨的用途,但只要它在市場上還保留一定的價值,都要把握機會將它繼續傳承下去,令山貨的歷史變得源遠流長。」

山貨 VS 雜貨

雖然山貨與雜貨同樣有家品的意思,但兩者仍有一定的分別。山貨泛指用山上的物資所製成的家用貨物,而雜貨則包括各種類型的貨物,如玻璃瓶、金屬蒸魚碟等,種類上相對較齊全。

朱榮記

地址:上環水坑口街24-26號

電話:2545 8751

TEXT:ANKI
PHOTO:NICK、KI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