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鐘樓為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由於四面時鐘計時不同步及鐘聲不一致,自1950年已被迫停止運作,到了1976年銅鐘更一度與鐘樓道別,34年後銅鐘再次返回原地與鐘樓相依,可惜的是,市民始終聽不到它的鐘聲。適逢今年是尖沙咀鐘樓鳴鐘百周年,康文署利用數碼科技令鐘樓再次鳴鐘,事隔71年,由今日(12月10日)起鐘樓便會每天早上8時至凌晨12時,每隔一小時響鐘一次,為香港歷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鐘樓見證香港變遷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在日前「百載鐘鳴——前九廣鐵路鐘樓銅鐘鐘聲啓動典禮」活動上分享:「現時香港文化中心一帶是前九廣鐵路九龍總站的位置,當年九龍總站是中國最南端的火車站,亦是內地和香港互通的窗口」,而1915年落成、由紅磚和花崗岩建造的鐘樓為昔日尖沙咀火車站的其中一部分,附屬前九廣鐵路九龍總站,4年後銅鐘於英國鑄成,翌年運抵香港,1921年3月起開始投入運作,1941-45年日佔時期,鐘樓曾一度暫停報時,期後因四面時鐘各自裝上馬達推動機件,導致計時不同步、鐘聲不一致,1950年起銅鐘被迫停止運作。




1976年,銅鐘從鐘樓移送至紅磡車站大堂展示,期間曾分別送往沙田車站以及火炭的九廣鐵路公司大樓擺放。2010年適逢香港鐵路服務一百周年,於是當時的九廣鐵路公司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便把這個具意義的銅鐘贈予香港政府,銅鐘隨後被送回鐘樓安放。


當年銅鐘是懸掛在中空的鐘樓,不過拆卸後,鐘樓因進行加固工程而加入了混凝土地板,故此康文署表示,若把銅鐘重新掛上鐘樓,難免會有較大的改動,但由於鐘樓在1990年已被列入為法定古蹟,改動過程會有困難,未來會繼續進行相關研究。康文署經理甄尚賢指出,根據紀錄得悉英國有一個無論是銅造的方式、物料甚至調音、重量都一模一樣的銅鐘,於是便邀請當地的鑄造廠找回這個「姊妹鐘」,敲響後用錄音的方法,把聲音帶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