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人浩浩蕩蕩去賣藝
2013年Janice與龐一鳴組成「一打人去賣藝」組織,帶年輕人到歐洲賣藝,訂下「賺幾多洗幾多」、「要住進當地人家,若不是就要瞓街」等規則,讓年輕人感受非主流旅行方式。2013年他們試過排舞及扮世界各地名勝雕像,去年排練A capella,Janice形容一班人賣藝佔盡優勢:「A capella流動性強,歐洲很少見一大班人的A capella樂團,亞洲人更買少見少!」

賣才華 心靈更富有
Janice難忘表演中為別人帶來的悸動,2014年她與團友在芬蘭赫爾辛基的地鐵通道賣藝,遇上一個亞洲膚色小孩,拖著白人臉孔的媽媽停下來看演出。後來媽媽跟Janice說,原來孩子有自閉症,但偏偏對他們的表演很省躍:「她說,很久沒見過孩子對事情有反應,問我們可否多唱幾首逗他高興。」大家二話不說唱下去,那一刻確實很動人:「賣藝不只賺錢,藝術對他人來說是種祝褔,是打開心扉的良藥。」


迷思:賺到錢嗎?
好奇一問,歐遊賣藝真的賺到錢嗎?「當然,西歐生意最好,試過有賣藝團作在慕尼克一個下午賺到280歐元,也試過在阿姆斯特丹一小時賺了50歐元,因城市小,人流集中,當地人又疏爽。」相比之下,東歐及北歐的賣藝生意較淡。
從途人看文化質素
從賣藝者你可知道藝術水準,從途人禮貌及舉止你更可知道民族性:「德國人好禮貌,不小心望到你都會打賞。」Janice另指,香港缺乏賣藝文化,部份源自於大眾沒有欣賞他人的文化:「香港人覺得你來賣藝,一定是懂噴火或吞劍。看人賣藝不是欣賞,而是找抱著找破綻的取笑心態,吝嗇讚賞,從不打賞。」
賣藝裝備





街頭賣藝者,「一打人去賣藝」攪手 (由龐一鳴與Janice舉辦的賣藝團,自2013年開始,每年夏天帶年青人到歐洲賣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