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對運動電影改觀的五部影片

2018-03-23

運動背後的熱血和堅持,既能感染人心,也成就不少電影的題材。當透過劇情和影像呈現後,運動獨有的魅力更顯得熱血激昂。不過,運動電影是否獨沽一味的跟熱血劃上了等號呢?且看以下「戲中有戲」的運動電影,讓人領略更深層次的運動電影魅力。

高比拜仁親自監製和配上旁白的《Dear Basketball》,描述他從小接觸籃球的經歷,手法細膩感人,一改運動電影只有熱血的印象。

奧斯卡話題作

以運動為題材的電影歷久不衰,有些更成功登上頒獎禮的舞台。已退役的籃球明星高比拜仁,最近憑親自監製和配音的《Dear Basketball》,在本年度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贏得「最佳動畫短片」獎項。該片改編自高比拜仁退役時所撰寫的深情詩篇「給籃球的情書」,細數自己對籃球的熱愛。儘管高比拜仁曾一度受性騷擾醜聞困擾,令他的球員生涯蒙上陰影,但他對籃球誠摯的愛和投入,在這部短片中真情流露,贏得台上台下的掌聲。
《Dear Basketball》(2018年)
導演:Glen Keane

探討社會議題

運動電影經常予人一種熱血的感覺,而拳擊這項運動也常被作為題材,最令人深象深刻的,莫過於史泰龍主演的《洛奇》系列。不過比起激動人心的《洛奇》,奇連伊士活在2004年自導自演的《登峰造極》(Million Dollar Baby),就從拳擊更進一步地延伸至探討社會議題:安樂死。

獲得200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登峰造極》,前段雖然有著跟《洛奇》相似的套路,不過後段的劇情卻更為沉實悲壯,藉著女主角Maggie(Hilary Swank飾演)因為飽受折磨,而想尋求安樂死的心態,在戲裡涉獵到備受社會關注的議題,成為一部不只標榜熱血的運動電影。

《登峰造極》(Million Dollar Baby)(2004年)
導演:奇連伊士活
演員:Hilary Swank

不賣熱血 溫情勵志

歷年來曾經在奧斯卡得獎,或者獲得提名的運動電影,除了牽涉的運動種類廣泛外,題材也不獨只有熱血的份兒,例如2009年的電影《守護有心人》(Blind Side),就以真實的美式足球員為題材,劇情走溫情勵志路線,突顯每個人內心的美和善,女主角Sandra Bullock也憑電影首次榮登奧斯卡影后。

《守護有心人》(Blind Side)(2009年)
導演:John Lee Hancock
演員:Sandra Bullock

輕鬆搞笑包裝

近年無論亞洲抑或荷里活電影,都有不少以運動為主題的電影,最近幾部在港上映運動電影,不約而同地都以真實運動員作為藍本,但各自著墨的角度和題材卻大為不同。

新垣結衣和瑛太主演的電影《乒乓情人夢》,以日本乒乓女將福原愛作為主角原型,屬典型的東洋熱血題材,以輕鬆搞笑的調子包裝,加上「結衣BB」的各種趣怪造型,電影在日本首映時就大收旺場。

搞笑以外,電影也藉著新垣結衣和瑛太這對混雙拍檔,經歷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處境,向當下感到迷失的觀眾送上溫暖。當瑛太帥氣地說出這句「不要恥笑一直在努力的人」,或許也正好說中了部分觀眾,努力奮鬥卻對前路感到迷茫的心聲。

《乒乓情人夢》(2017年)
導演:石川淳一
演員:新垣結衣、瑛太

涉獵平權議題

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在社會的地位愈顯重要。愛瑪史東和史提夫加維主演的《男女單打戰》,就以網球這項運動,帶出「男女平等」的訊息。電影重現1973年網球史上首場男女單打對決,由當時的網球一姐Billie Jean,大戰前世界冠軍Bobby Riggs。電影沒有刻意討好哪邊,只是透過這場網球界的世紀對決,將兩種性別放在對等的局面,向觀眾傳達男和女可以平等共處的想法。

《男女單打戰》在大銀幕重現當年的世紀對決。
《男女單打戰》(Battle of the Sexes)(2017年)
導演:Jonathan Dayton、Valerie Faris
演員:Emma Stone、Steve Carell

踩界天才自白

普遍的運動電影,都會希望藉運動員的故事,向觀眾帶出正面訊息,但像《冰之驕女》般如此「踩界」的比較少見。電影改編自90年代的美國溜冰好手Tonya Harding。溜冰生涯成就非凡的她,是美國首位完成凌空轉體三周半的紀錄者,但個人言行卻臭名遠播,曾被指教唆前夫襲擊主要競爭對手,因而被判罰終身停賽,後來更轉型成為拳手。集天賦與醜聞於一身的Tonya Harding,令《冰之驕女》成為有別於一般題材的運動電影。

 
《冰之驕女》(I, Tonya)(2018年)
導演:Craig Gillespie
演員:Margot Robbie、Sebastian Stan

TEXT: C Long
PHOTO: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