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撕裂」四字,近年使用率驟然飆升。撕裂的反面,真的是人人發表同樣的意見,抱擁一式一樣的人生價值觀嗎?分裂,承接著增生,從細胞開始,到成長,到思想,到關係,到身份。我們多少人生,其實都在裂痕中度過。本地詩人黃裕邦,年前憑藉英語詩集<Crevasse>成為首個獲得Lambda Literary Awards的港人,揚威海外,被譽為「文學界導火線」。書名 Crevasse 解作「冰川的裂痕」,中文版上月面世,書名譯作「天.裂」。本回,我們請他來親自解畫。

退癮的詩人
甫坐下,黃裕邦隨即點了一杯Long Black,沒有白晳的拉花奶泡調和,「齋啡」深不見底。淺嚐一口漆黑咖啡的意義,男詩人謂:「以前都沒有這麼嗜咖啡,現在卻慣了每日最少來一杯。」創作界自古相傳,無論是寫字、設計抑或畫畫,大師總愛摸摸酒杯,微醺狀態會激發潛意識抬頭,靈思泉湧,如有神助。咖啡之於男詩人,不為提神之生理功效,不求打造文藝青年的虛擬形象。純粹因為喝多了,上了癮。
咖啡一試難忘,而且愈喝愈甘苦,無糖無奶無調味尤佳,那麼寫詩又稱得上是另一種癮症嗎?不寫可以嗎?「以前不得不寫,現在其實不寫也可以,個人不想一直在做重複的事情。但睇詩或間中寫吓個人會安心點。」男詩人多次提到詩可以觀照自身,有疏理之效?「不一定,寫完心情反而可能更紊亂。」這樣不就適得其反嗎?「有些事情本來就是混亂 (Chaotic),難分難解。」
凡事都要辨清整理,到頭來或許又走進另一個牛角尖。勇敢面對混亂的本質、直視糟透的錯落遺憾,倘若剪不掉、理還亂,Leave it。這份修為,反倒能助人在詩與胡說中,覓得恬靜自在的心地一隅。

編輯詩選:
#身份角力 #語言分裂 #社會撕裂
P.30 回轉壽司店的三文魚籽自述
P.64 咿唷自述
P.68 如何退還身份
P.80 地鐵公共身軀
P.106 雙非

我說我的世界不難進入但門呀DLS請輕輕推───《天.裂》
以同志男詩人之名
男人、詩人、同志,大家都可以輕鬆理解,但當這三者加在一起,「同志男詩人」卻又是一個甚麼樣的身份?年前黃裕邦的詩集在海外獲獎,自此之後,媒體間一直以「同志詩人」之名借代他,同志詩是一個範疇,那麼同志男詩人,就是他如影隨形的標籤。你會怕Labeling嗎?筆者不禁問。「其實不會,只是一種認知上的分類,我反而有感,身份陪隨著一種責任,去到一個地步,會覺得應該做點甚麼,同時又認為世界不會沒有了誰而不行,默默地表達看似小眾的東西,但全宇宙幾千年來這麼多前人活過的人生,又怎會沒有類似的情節和感動。」
詩人作了一個比喻,香港七百多萬人,大家認識的情人各異,但遇到的愛情故事、情感波動其實都大同小異,再宏觀一點,回溯幾千年的文明紀載和人文創作,就更加容易體會到人生的雷同性。
同志詩,看似鎖定了一個專屬又特定的族群,惟世界很大,世界很細,誠如香港詩人黃燦然在《我的靈魂》詩集中寫道:「你那些幸運的經歷他全都經歷過,而他經歷過的,正等待你去重複。」黃裕邦將Long Black攪拌了兩圈,一篇詩的普及性和感染力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高。

語言的分裂
<Crevasse>以分裂為主題,在翻譯的過程中,亦令黃裕邦和譯者徐晞文感受到語言的分裂。書中一節,談到日本成人電影名演員時,用上 “Handmade Happiness”一詞形容他為觀眾親手帶來的幸福感。中文版最終譯成「手作的幸福」,在華文語境下,可能會令人聯想到烘焙、木工做皮等手工藝,產生出新的歧義,與其說是同一部作品的譯本,倒不如說是兩份同中帶異的作品。此外,中文版中更增添了一些英文原文沒有的篇章,埋下彩蛋。

《天裂》(Crevasse)
運用城市意象,挪用文化符號,探察身體觸感及性別身份等議題,語言大膽跳脫,卻不失細膩的辯証。
出版社:水煮魚文化

Profile
黃裕邦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碩士及城大英語創意寫作藝術碩士,目前在香港教育大學任教。堅持以英語創作,書寫身體和慾望探索的細膩體會。2012年拿出首本詩集《Cities of Sameness》,去年憑《Crevasse》奪得美國LGBTQ文學獎 Lambda Literary Awards* 男同志詩歌組別首獎,中文譯本《天.裂》二月上架。
*有 “Lammys” 之稱的Lambda Literary Awards於1989創辦,24個獎項類別中包含同性戀與跨性別題材,主力表揚英語文學界的酷兒作品。
TEXT: 一樹
PHOTO: Wai
WARDROBE: Lane Craw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