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低迷了好些日子,近十年最好賣的書,必數動物寫真或繪本,看看尖東名貓「忌廉哥」的大作經常上新書暢銷榜便知一二。明明寵物市場當旺,多年來港產動物電影卻只得一千零一部,就是2008年陳安琪導演的紀錄片《愛與狗同行》。近日韓國、美國和西班牙均有動物紀錄片排著隊上映,小動物無分國籍,電影是否港產,其實也無礙觀賞。
昔日紀錄形式主導
最拿手拍動物電影的,必定是日本人,1986年畑正憲導演的一齣《子貓物語》賣遍全球,內容介乎紀錄片和劇情片之間,當年CG技巧欠奉,所有劇情也是動物親身「演出」。但說演也尷尬,小動物不懂看劇本,是導演先拍下小動物的片段,再加配音說出小貓阿Dee與小狗皺皮的歷險故事。

事實上在《子》之前,大部分與動物相關的電影,多以紀錄片為主,就好像1971年英國的“The Lion at World’s End”,紀錄名為Christian的獅子被人類馴養後,再誘發牠在野外的求生本能,把牠放回非洲野外生活。一如舊式紀錄片般,此片有大量旁白交代事情始末。昔日資訊和旅遊皆不發達,很多城市人極少可以看到野生動物的面貌,是以這種程度的紀錄片,已足以滿足觀眾的求知慾與獵奇心態。

催淚十年
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多較冷靜,即使講述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也較間接,極少煽情。當然也有例外,早在1943年荷里活已製作「神犬拉西」電影,名為“Lassie Come Home”,改編兒童文學,人與狗之間感情真摯。然而後來者卻欠缺文學基礎,就像2004年的《導盲犬小Q》,硬說小小的導盲犬患上白血病,只為騙取觀眾眼淚,但仍收個滿堂紅。

自此之後,日本開拍了不少關於小動物的催淚電影,如2008年的《我和尋回犬的10個約定》,2011年的《星守之犬》,2013年的《第7日的奇蹟》等。那時韓國電影剛開放不久,有見日本小動物電影如此旺場,當然也來分一杯羹,如2006年一點都不快樂的《快樂尋回犬》,2011年的《對不起,謝謝你》和2015年的《愛與貓同行》等。




寫實抬頭
催淚板斧用多了,還是會悶。近年已較少此類電影,反而歐洲地區近年多拍了另一種風格的動物電影,傾向較多沉默的場景,慢慢從演員和動物的細膩交流中帶出情感。如2013年法國的《我和貝貝的歷險》,2014年匈牙利的《狗眼看人間》,前者有著淡淡然的寫實,後者則前半平淡後半誇張,風格強烈;兩部電影均得到不少好評和獎項。

近年的歐洲動物電影,多以動物角度激烈地控訴人類的惡行,不像日韓台的動物電影般,明知人類對動物不夠友善,但為了觀眾好過,最後還是以「善待」動物為終結,顯然是「放生」人類。相反像《狗眼看人間》般,被遺棄的狗狗咬著人類不放的,在亞洲電影中極為罕見。大概現實中的歐洲人,確實比亞洲地區更明白何謂善待動物,是以在電影表達手法上,也以激烈的方式,喚起人類的良知。

TEXT/JILL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