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大自然巨人 Sir David
你不知道的8件事 (下)

2020-11-12

如果你喜歡看生態態紀錄片,相信對自然歷史學家、BBC金牌主持人兼英國國寶大衛﹒艾登堡爵士 (Sir David Attenborough)的名字不會感到陌生。 Sir David由1952年開始BBC製作生態紀錄片,即使沒有亮相其中,你也一定聽過他的旁白。今年已經94歲的他,最近就於Netflix推出全新紀錄片,希望大眾再次關注地球的未來。繼自然巨人Sir David 你不知道的8件事(上),我們繼續回顧過去68年,他於大自然界不為人知的事!

見慣「大場面」的Sir David 身處企鵝群中,依然神態自若。
為了拍得最佳效果,攝製隊往往出動最先進器材。

5. 尖端科技  攝下大自然

Sir David 對動物的愛無遠弗屆,為了讓人類更了解各物種的獨特之處,他多次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到野外拍攝。他不論對新幾內亞的天堂鳥(Birds of paradise),還是盧旺達森林的山地大猩猩 (Mountain gorilla),他都充滿熱情。為了拍攝大堡礁的海洋奇景,他以接近90歲的高齡,乘坐潛艇下潛至1,000米的深海進行拍攝,創下該區的最深下潛紀錄。他更利用高清和3D技術拍攝的自然紀錄片,並成為唯一一個分別黑白、彩色、高清、3D拍攝時代均獲取英國電影學院獎的製片人。

五十年代,他帶著大量16毫米菲林,穿越圭亞那、印尼和巴拉圭,為BBC的首批生態紀錄片尋找罕有生物。

       “Cherish the natural world, because you’re a part of it and you depend on it.”

《Life On Earth》中,他在盧旺達與大猩猩相處的片段,是電視歷史上經典的畫面。

6. 為自然棄高薪厚職
1926年5月8日於倫敦出生的Sir David,自小就愛上收藏化石,對大自然充滿興趣。1945年憑獎學金入讀劍橋大學,主修地理和動物學,取得自然科學學位。畢業後在英國海軍服了兩年兵役。1952年,他跟很多年青人一樣,完成了BBC的培訓,成為了電視製作人。由於他表現傑出,被委派制作多套自然生態紀錄片。此外他亦有份策劃英國經典電視喜劇片《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可見其眼光獨到。後來更任BBC電視二台的首任台長及BBC節目總監。1972年,為了全身投入野生世界拍攝生態紀錄片,他毅然放棄電視台的行政工作,甚至把自己是BBC總裁的大熱人選一事置之不理,可見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有多瘋狂!

《Life On Earth》是他辭去BBC行政工作後,首部拍攝的自然紀錄片。

“Nature is our biggest ally and greatest inspiration.”

7. 揭露海洋污染問題
2017年的《藍色星球2》(Planet Earth II),Sir David向世人揭露了嚴重的海洋污染問題。當中海龜玳瑁被塑膠苦纏的一幕,震撼了全英國,以至全球人類的心。攝影師更指於大海拍攝期間,海中幾乎都是塑膠。同時此片更探討了微塑膠污染海洋生物的問題,拍攝團隊亦在拍攝期間,多次拯救被海上廢物糾纏的鯨魚、海鳥等海洋生物,令人類開始正視海洋污染及塑膠的問題。

紀錄片播出後,海洋生物被漁網、塑膠所纏的慘況,開始受到全球關注。
除了海龜,大量的雀鳥同樣是塑膠的受害者。

8. 深入植物私生活
要維持大自然生態平衡,就先要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為此Sir David 排除萬難,解決籌備資金及大眾對植物缺乏興趣的問解,於1995年拍攝《植物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他用上當時最新開發的縮時攝影技術(Time-lapse photography),將植物生長的緩慢過程,以超快速的戲劇效果呈現,更拍下植物如何捕食昆蟲及適應環境的變化。他更向觀眾介紹會發出屍臭味,被喻為「屍花」的全球最大花朵「巨花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他更即場將之改名為「泰坦魔芋」(titan arum),此易記易讀的名被廣泛應用,令更多人認識此花,可見Sir David是一位傑出的主持和絕不會活在象牙塔的自然界學者兼巨人。

高超過3米,闊近1米的泰坦魔芋,是全世界最大的花。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網址:https://bit.ly/3ewT8pD

TEXT:MITTY
PHOTO: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