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大男孩的微型煮飯仔

 兩、三年前,始於日本的微型煮食(Miniature Cooking)影片在網絡興起。影片中,觀眾可見一雙「巨人之手」,以指尖拿著縮小了的廚具,利用真實的食材,烹調出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微型佳餚。既「治癒」,亦令人驚訝創作者所花的心思。在本港,三位從事創意行業的大男孩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煮吧煮飯仔」,每周上載自家製作的微型煮食影片,配合滿載香港情懷的場景佈置,為本地人提供娛樂之餘,更為港式飲食文化留下有趣的記錄。

拍攝時,三位均嚴陣以待,調整道具、鏡頭位置,製作相當認真。
Gordan小心翼翼的,以雲吞皮包裹餡料。

巧手煮飯仔
若觀看「煮吧煮飯仔」專頁上的微型煮食影片,可見一雙巧手,在迷你廚房中「加鹽加醋」,煮出各種似曾相識的微型菜餚,讓人大呼過癮之餘,更勾起集體回憶。是次採訪三位幕後創作主將:Jack、Gordan和Kenneth的工作室,一探影片的製作過程。

工作室內,放滿場景佈置模型、迷你爐具、醬料、道具(如點心紙)等,拍攝時,三人嚴陣以待。先示範製作炸雲吞,由預備材料、包雲吞,以至下油鍋,每個步驟如履薄冰。Jack負責構思佈景,擔當導演角色,提醒鏡頭擺位;擅長煮食的Gordan則負責「下廚」;而Kenneth則負責拍攝及後期剪片、配樂等。Jack指,微型煮食由日本興起,其後韓國、美國等不同地方的藝術家,也有製作類似的網絡影片。而他們則以手作達人的模式出發,在一個迷你廚房內,烹調不同食物,更發展成一個獨立創作類別。

煮食用的微型廚具

香港人的娛樂
Jack透露,專頁誕生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香港人提供另類娛樂。「香港人生活壓力大,上網找娛樂,但不少娛樂影片都不是出自本地,我們便思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做些甚麼。當時微型煮食未有香港人做過,於是我們便想到加入本地風格及食物元素,令作品與國外不同。第一點是煮港人熟悉的菜式,讓喜歡看的朋友有共鳴;第二點是每次拍攝時,會重新轉換場景,如大排檔、舊式店舖,帶出香港情懷。」細心的粉絲們也留意到,當中不少道具細節,如招牌名稱,加入了地道的「食字」元素,滿載幽默感。

把雲吞放入微型油鍋後,便見材料在滾油中翻騰,更可嗅到「鑊氣」。

特製微型器皿
萬事起頭難,Jack直言起初沒信心做好,實踐時亦遇上不少問題。「難處之一,是當你構思好食物,菜式卻未必有小型原材料。即使有,又未必找到適合盛載的器皿。」工作室內的爐具、碗筷,均有各式的「迷你版」。Jack指,起初嘗試在市面上尋找尺寸最小的工具,但好像菜刀、削皮器等,必須時要向師傅特意訂製。而且製作工序頗花時間,唯有以誠意打動師傅。「譬如最近訂造了一個易潔鑊,是以『真鑊』為材料,來造出迷你版易潔鑊。」他還笑稱,因為微型煮食用的都是真實材料及器具,所以煮出來的食物皆是「食用安全」。

工作室內,放滿各式道具。

疑幻似真的投入感
微型煮食看似沒甚麼意義,但為何總能凝住觀眾注意力,讓人屏息靜氣的看畢整個煮食過程?「觀眾其實明知過程中的食材,甚至食譜都是真的,但又可縮到這麼小,那究竟這食物是真,還是假的呢?這令他們感覺徘徊在真與假之間,當中的疑幻似真,令觀眾更加投入。」Jack又補充,部分觀眾會嘗試探究製作背後的原理,有些人又重看多遍,欣賞當中的心思細節,看法不一。

招牌名稱用上地道的廣東話「食字」,令人會心微笑。
不只是廚房,連客廳的場景佈置也造得細緻認真。
炸雲吞上碟後,旁邊還有微型點心卡及「飲茶必備」的報紙道具為裝飾。

創意飲食記錄
微型煮食影片除了為香港人提供娛樂,Jack更認為當中的創作及構思,非常國際化,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觀看,有助宣傳香港的飲食文化。「我們的製作是以香港作一個出發點,同時面向世界,盡可能令外國人也可看懂我們的創作。加上影片放了上互聯網,十年、廿年後也可觀看,這可作為一個香港的飲食紀錄。」

「煮吧煮飯仔」專頁負責人之一Jack

FOLLOW

FB:煮吧煮飯仔
#564
TEXT:TRACY
PHOTO:BILL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