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
了解傳統習俗 傳承火龍文化

2022-06-14

舞火龍是大坑的傳統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都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這項傳統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假如想更深入認識這項習俗,就要到訪近日開幕的大坑火龍文化館。

文化館位於銅鑼灣書館街12號,原址是在晚清時期創立的「孔聖義學」,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館內會介紹大坑舞火龍的傳統和歷史,共分為3個部分,地下展覽館展示了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製作、儀式等;一樓餐廳設有特色佈置,把傳統習俗融入其中;而二樓多用途空間則提供場地供不同活動進行。

大坑火龍文化館外觀

為火龍插香

舞火龍典故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蛇被打死。翌日其屍體失蹤,村內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死。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只要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把瘟疫驅除。最後此法奏效,更成為每年的習俗。

另外,紮火龍也相當講究。每年都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統籌,多個小組分工合作,製作出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才算完成。

開始舞火龍,由大坑坊眾福利會前往大坑書館街。

一樓餐廳內貌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