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80後城市養蜂人 望將大自然融入城市:蜜蜂不是想像中可怕!

2023-05-16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4年。」小小的蜜蜂,其實是植物界的授粉師,默默努力延續整個糧食生產鏈,讓農作物和環境更平衡豐富。惜蜜蜂的數量近年下降,令食物鏈面臨威脅,沒有蜜蜂不止沒有蜜糖,更會直接影響全球農作物收成。蜜蜂與人類,一直存在著緊密的共生關係。

近年本地開始出現年輕養蜂人,其中一位便是養蜂組織Beetales負責人Harry,累積了三年養蜂經驗,他們今年從元朗新興農場搬到市區養蜂。他說城市養蜂難度並不如想像般高,而且還可減少戶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將大自然融入城市是未來的發展,Harry希望推動更多人嘗試養蜂,保育蜜蜂,但真的可以實行嗎?他們親身走出第一步,「只要有心,其實我們住在城市也可以養蜂。」

小小的蜜蜂,其實是植物界的授粉師,默默努力延續整個糧食生產鏈,讓農作物和環境更平衡豐富。
養蜂組織Beetales負責人Harry

樹藝師變成養蜂人

80後Harry原本是一位樹藝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時接觸大自然。於2019年去馬達加斯加旅行,對大自然環境感到難忘,但對當地因過度耕作而變得日益貧瘠引起的生態問題,他開始反思該如何保育環境,同時希望助當地人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技能,從而改善生計。回港後便搜集資料,找到有關「養蜂」的資訊,他深知蜜蜂對生態環境的平衡的重要性,開始思考在香港養蜂的可能。後來更與朋友毅然轉行,學養蜂成立Beetales,向本地蜂農學習拜師,開始了養蜂人的生活。

Harry於工廈內養蜂場,內有十多箱蜜蜂,每個等於一個蜂巢。

學會好好跟蜜蜂相處

從元朗新興農場搬到市區,來到Harry的養蜂場,其中六箱蜂箱已有蜜蜂進駐,他指Beetales的主要蜜蜂品種,就是只有手指頭大小的蜜蜂品種,叫東方蜜蜂,屬香港常見蜜蜂之一。一個蜂箱等於一個蜂巢,一打開巢內都是密密麻麻、辛勤工作的蜜蜂,有幾多隻蜜蜂難以計算,但可以根據蜂巢密集程度,健康、產蜜多的蜂箱多起上來可能有上萬隻蜜蜂。

「城市人多數對蜜蜂的印象都是覺得,牠一出現你便要走,或者不要太接近牠們。其實只要明白牠們活動的模式是怎樣,在甚麼情況下會比較敏感一點,其實可以好好跟牠們相處。」訪問當天,Harry也是穿著T裇短褲日常裝扮,進蜂場並沒有特別裝備,他提醒我們只要動作夠慢、溫柔,即使不停翻開蜂箱,蜜蜂完全只顧做自己的事,也不會主動埋身。

翻開蜂箱時,只要夠慢和溫柔便不會干擾到蜜蜂的工作。
 Harry 指著的便是每個蜂群中唯一的蜂后。
其實蜜蜂不太理會人類,若沒有太大動作或明顯攻擊性,也不會主動埋身。

蜜蜂在城市如何覓食?

在城市,蜜蜂到底有什麼糧食?「其實室內養蜂,對蜜蜂來說他們是分辦不到的,我們只需要在蜂箱提供出入口,為蜜蜂提供回家的路。」而香港市區位置和大自然環境接近,周圍也有公園,加上城市周邊也留下一些果樹,都是蜜蜂的糧食。

搬到市區數月前,其實Harry也早在地圖上考察過路線,周邊環境也不成問題,但也要實地嘗試才知道是否適合。養蜂人的工作並未有因搬至室內變得輕鬆,基本設備蜂箱溫度一般維持約攝氏34度,若溫度太高或太低,蜜蜂又會群起振翅來調節蜂巢的溫度。「蜜蜂的視力比較弱,蜂房也會長開著窗,讓他們的路線方向不會被擋住。」營造一個給蜜蜂居住的理想環境外,每日Harry回到蜂場照顧工作,十分繁忙,除了每星期都要密切監察蜂箱的情況,檢查蜜蜂採集花粉和生蛋狀況,還要清潔蜂箱,以及按蜜蜂的習性調配各種照顧工作。

照顧蜜蜂 四季不同

一年四季要留意變化,Harry照顧蜜蜂的工作也有所不同,於春、冬天,蜜蜂生產很多蜜糖,Harry 便忙於收成蜜糖,但一到夏秋未必有太多盛開的花,不夠食物下,他們又要餵養蜜蜂補給,細心程度就如照顧小動物一樣。

「蜜蜂其實十分脆弱。」對的,其實蜜蜂並非恐怖,相比起很多殺傷力強大的生物,牠其實可說是十分脆弱的。蜜蜂如其他昆蟲一樣,都是壽命週期很短的種族。牠們會有很多不同死亡原因,保育和養蜂,在於要細心觀察對症下藥,判別他的問題,需要分辨到底牠們是「自然死亡」還是「非自然死亡」。

於工廈內的養蜂場,其中六箱已有蜜蜂進駐。
每個蜂箱上,Harry都會紀錄下每次的觀察紀錄。

城市中的蜜蜂拯救隊

不少人聞「蜂」色變,害怕嗡嗡聲。外界也有很多蜜蜂傳說,對蜜蜂或存在不同的誤解,雖然很多人對蜜蜂抗拒,Harry推廣城市蜜蜂保育,也舉辦不同蜜蜂旅行團、體驗工作坊,希望拉近大家對蜜蜂的認識與接觸。「作為以教育為其中一個目標的組織,都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蜜蜂的而且確有牠們的反擊能力,在不正確的處理方法下,牠們會因為恐懼或是緊張而豁出性命去針你。但其實就和一般動物相處一樣,哪怕是貓貓狗狗也會有令你受傷的機會,所以正確地了解牠們的脾氣和學懂相處的方法,就是我們養蜂的原則了。」

最近不時也聽到蜜蜂走到民居或城市中的消息,「在城市中經常出現,並不是牠們入侵了我們,而是牠們本來就與我們常在。」回收蜜蜂是近代養蜂人在城市中的重要工作,當牠們移群時太靠近民居、市民活動的區域,Harry也會出動回收迷路走到民居的蜜蜂,避免民眾看到蜜蜂群時害怕,讓蜜蜂惹來滅亡之災。Harry會把蜂群回收,按情況帶到保育中心或城郊野外,令他們能夠繼續原本的工作,協助周邊植物傳播花粉。「當你知道如何引導牠們走向你的容器,輕輕鬆鬆,也不需要特別穿着什麼裝甲,就可以把牠們帶去一個更合適的地方了。」

蜜蜂保育 在家也可養蜂?

除了城市養蜂,Beetales也鼓勵都市人在天台、露台也可設置一個Bee Hotel養蜂,Harry希望推動更多人嘗試養蜂,保育蜜蜂,「如何令蜜蜂增加,其實就是分蜂,當你養了一箱,當牠分蜂時就讓牠走,牠就會回到大自然,增加野生蜜蜂數量」讓蜜蜂保育這件事可以永續下去,全球的野生蜜蜂數量正在下降,增加野生蜜蜂數量除了保育蜜蜂族群,也能保護環境,令植物生長得更茂盛。

養蜂也是和社區建立關係,如鄰舍一般,當你年復年,月覆月地看着花開花落,季節更替,自自然然,你就會更愛你所居住的社區,更有歸屬感。「有時,喜歡一個地方的感覺就是由此而來。」

Harry指目標希望更多人嘗試養蜂,加入保育蜜蜂。

「蜜」與「酒」,分別代表了蜜蜂和Beetales「春」與「冬」的辛勤產出,內含不止是蜜蜂原料,還有心力。
利用蜜糖和蜂巢的材料,製成不同蜂蜜成份的天然產品。

仔細觀察會發現,蜜蜂其實是很勤力又可愛的生物。

Text:Twinkie
Photo:二彤、beetaleshk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4年。」小小的蜜蜂,其實是植物界的授粉師,默默努力延續整個糧食生產鏈,讓農作物和環境更平衡豐富。 惜蜜蜂的數量近年下降,令食物鏈面臨威脅,沒有蜜蜂不止沒有蜜糖,連花草也會消失,農作物沒法結果,直接影響全球農作物收成。蜜蜂與人類,一直存在著緊密的共生關係。 近年本地開始出現年輕城市養蜂人,其中一位便是養蜂組織Beetales負責人Harry,累積三年養蜂經驗,他們今年挑戰從元朗新興農場搬到市區養蜂。他說城市養蜂難度並不如想像般高,而且還可減少戶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期望透過養蜂推廣蜜蜂及生態保育, 令大眾明白保育環境的重要性。未來城市發展需要融入大自然,Harry希望推動更多人嘗試養蜂,保育蜜蜂,但真的可以實行嗎?他們親身走出第一步,「只要有心,其實我們住在城市也可以養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