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垃圾桶火紅成為年宵商品,但它應該不甘當笑話主角,明明它可反映更多,表達城市價值和生活態度。香港18區垃圾桶多,街道乾淨,反映甚麼?垃圾桶圍城。沒說笑,小城4萬垃圾桶有份縱容垃圾蟲,3個即將爆滿的堆填區便是眼不見為乾淨的惡果。其實所謂垃圾,不製造、懂善用,便不用掉,有時鬥多還不如鬥少。
幾步一桶
「會社民工」創辦人朱漢強,在facebook組成「再見垃圾桶」群組及專頁,專門研究香港的「垃圾桶現象」。這次訪問選址美孚萬事達廣場對出平台,一眼便見用心:數分鐘行畢的平台,便有19個垃圾桶。「全盛時期有28個,但回收箱由始至終得一個。」朱漢強說。

原來香港現時有4萬多個垃圾桶,但回收箱數量卻不到2千個,他指幾步一個垃圾桶的現象在香港極常見:「垃圾桶主要由食環署(橙色)和康文署(綠色及黃色)管理,兩個部門欠缺溝通,便出現這種梗有一個喺左近以及分佈不均的情況。」他以平台為例,住宅區根本無須要十多個垃圾桶:「石澳泳灘有50個垃圾桶,比平日泳客數目還多。」他嘗試以垃圾桶帶出香港面對的污染和社會問題,喚醒公民責任。

落後的文明
戰前香港無公共垃圾桶,只有幾個在固定地方收集垃圾的垃圾池,戰後人口膨脹,政府以加設公共垃圾桶解決垃圾蟲問題。朱漢強翻查數據,七十年代人口急增,香港約有2萬個垃圾桶:「以當時城市人的文明程度看,確有作用,可惜是文明水平不斷提高,政策卻沒有與時並進。」

朱漢強說現在仍有不少人以香港多垃圾桶自豪,正如官員以高技術堆填區為傲:「90年亞洲地區官員踴躍來港參觀香港堆填區,今時今日?請也不來。人家在進行『資源管理』,層次高更有前瞻性,我們仍在做『垃圾處理』。」我城短視的結果是,街道乾淨,但三個堆填區技術再高還是快爆滿,垃圾無處可容

朱漢強的台灣朋友問,為甚麼香港基建、文明程度、GDP都比台灣高,環保卻落後?台北市270萬人只需不足3千個垃圾桶,首爾540萬人也才7千個,香港的確無地自容。近年的環境污染便是我們為所謂文明付出的代價。

減桶有理
朱漢強認為制定垃圾桶設施不止是城市清潔問題,背後關係到公民責任甚至社會議題。政府有責任促進兩部門溝通減少多餘垃圾桶,商家市民亦有責任減少廢棄,重整一種可持續及更有價值的生活態度。以下幾個反思,證明less is more,垃圾桶夠用就好。

不是垃圾
香港的垃圾桶裡,至少三成為可回收的資源,例如膠樽、鋁罐、廢紙。回收箱九十年代才出現,公眾教育起步遲,連相關部門警覺性也低,今時今日政府宣傳海報裡的垃圾桶居然出現膠樽!不過最離譜還是將動物棄置垃圾桶,這絕非個別例子。甚麼是垃圾,看來香港人還要重新再教育。

商家源頭減廢
節日剛過,花紙鐵盒紙皮塞爆垃圾桶,這些可回收資源根本無必要出現。只要商家源頭減廢,減少包裝,市民自備容器,不就解決「垃圾」問題嗎?

齊拒當廢人
小城以效率聞名,垃圾桶愈多愈方便愈好?咦,記得電影“Wall E”嗎?人類因貪方便變成靠「輪椅」代步的大胖子。如果要增加垃圾桶來遷就自己的「方便」,究竟誰才是廢物?外出手巾代替紙巾,鋁罐膠樽拿回家種花,甚至自備水樽、剩食扔掉不如做廚餘,都是方便至極的老生常談,有幾多人做到?

遊客入鄉隨俗
別以為作為遊客之都,垃圾桶數量就不能怠慢。去過台日韓嗎?人家垃圾桶不多照舊乾淨整齊,就是要你入鄉隨俗。遊客數量不應與垃圾桶數量掛鈎。正如城市發展快不一定代表能源消耗大,別為賺經濟效益,讓文明步步敗退。

朱漢強 會社民工創辦人
關注環境議題,曾任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透過全港四萬多個公共垃圾桶,告訴城市人這個城市的價值和生活態度,以研究和公眾參與等形式,挖掘和分享垃圾桶裡頭的層層故事。
facebook:再見垃圾桶
web:www.honkeungchu.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