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報導指南極氣溫創下攝氏20度高溫,全球暖化令企鵝族群劇減70% !氣候暖化,不單令得意企鵝遭殃,冰川融化帶來的影響,甚至遠遠超乎你想像。今次請來旅遊兼保育達人上田莉棋分享她最近在南極旅遊的經歷,了解這片最後淨土與我們密不可分的關係!

直搗 無雪南極大陸
進擊南極大陸,上田沒有經傳統的路線由阿根廷烏蘇懷亞 (Ushuaia )出發,避開了以驚濤駭浪聞名的4天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行程,改以較輕鬆的Fly-in cruise方式,由智利坐飛機至南極半島的喬治王島 (King George Island),再徒步半小時,坐上衝烽艇,直搗郵輪,展開南極之旅。未計香港至智利的行程已如此顛簸,遠征南極真的比想像中還要辛苦,當踏上南極大陸上一刻,卻發現地上沒留有半點積雪,「南極半島的天氣理應很不穩定,我於3月尾前往,雖沒有早前報導的攝氏20度那麼誇張,氣溫也大約維持在攝氏10度以下,但以南極的天氣來說已是很熱,而大部分時間更是藍天白雲,天氣異常的好,地上的雪都融了,只留下冰,天氣要比冬天的北海道還暖,氣候暖化真的很嚴重。」冰雪融化,不單令上田無法參加雪地遠足等活動,更同時直接威脅著企鵝BB的性命。

下雨了 企鵝寶寶慘了
下雨對我們人類來說相當平常,撐傘或穿雨衣就可以了,但對於本應生長在冰天雪地中的初生企鵝來說,卻是一大挑戰。行程的第一天到訪曾是捕鯨基地的米克森港( Mikkelson Harbour),如今卻聚滿了巴布亞企鵝(Gentroo Penguin),牠們狀甚可愛,卻和鯨魚一樣,成了人類發展的受害者,「初生企鵝仍在換毛狀態,初生絨毛只能應付下雪天,要等到大約40天大才長出防水的羽毛。假如牠們的父母都外出覓食,沒有人替牠們保暖擋雨,就會凍死在荒野。」多得氣候暖化,令南極的下雨天大增,由以往3天有1天下雨,2天下雪,變成完全相反,大量企鵝寶寶更因此而死亡,情況令人心痛。


睇動物 請站在紅旗後
暢遊南極,最重要是做個自律旅人。不論看企鵝或是南極的其他動物,到訪當地的旅客也要遵守保持5米距離的規則,「 船員會在我們落船前先登岸,在島上插下紅旗為界線,所有遊客不得越過,一來是保護動物與環境,二來是保障我們安全,因島上不少地方也十分危險。當遇上好奇心極重的初生企鵝走近,只能保持不動,也可借機與牠們拍下近距離合照。」米克森港曾是個充滿罪惡的殺戮戰場,各國的獵人於1905年至1931年間,將「用完」的鯨魚與海豹屍體棄置島上,一片血腥。今天我們依然可看到藍鯨的骨架與捕鯨船的殘骸,這些鯨魚骨與紅旗形成了強烈對比,揭露人類保育的態度演變。



冰川啟示錄
回想南極之旅,上田坦言每刻都是感動,「一覺醒來走出露台,看到整座巨型冰川出現你眼前已夠感動,如果靜心聆聽你可聽到鯨魚深沉的嘆氣聲、清翠的企鵝跳水聲、還有仿如行雷的冰川震動聲、雪崩聲。如果你懂得欣賞大自然之美,在南極的每一刻都是畢身難忘。」
地球之母的美令人動容,南極與大我們密不可分的關係亦叫上田觸動,「除了冰川融化,令低漥國家、小島面臨水浸這些基本知識外,原來冰的數量對於整體氣溫、海流溫度有很大影響。南極冰川融化帶來更多凍海水流向較熱的印度洋,產生大量濕氣,形成雨水。表面上對當地的植物帶來好處,但間接加速氣候暖化,令北極冰雪融化,為北極熊帶來極大壞處。原來一陣暖風吹來的背後,隱藏日著很多地球的秘密。」這次的南極之旅帶來想像以外的觸動,令她更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守護淨土tips
面對極個香港面積大小的冰川融化,身在香港的我們又能使些甚麼?上田有以下貼士,讓你我為南極出一分力!

旅遊南極篇:
1.假如以郵輪前往南極,請選擇環保性能較佳的,碳排放較少的郵輪,以減少對當地生態的直接影響。2.不要超越工作人員劃下的旅遊範圍,更不要捉摸當地的任何生物,以免將病毒傳播給牠們。
日常生活篇:
1.磷蝦是企鵝、鯨魚等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糧。不要購買磷蝦製品,一方面可保障海洋生物有足夠糧食,亦可維持生態平衡。
2.避免使用塑膠製品,減少微塑膠以及毒素深入海洋,避免破壞海洋環境,影響海洋生態。
3.即使疫情肆虐,也不要濫用清潔用品,減少使用消毒濕紙巾及滴路等對嚴重污染海洋的清潔劑。
4. 購買外賣可自攜環保食物盒,減少微塑膠的產生,減少對海洋生態的破壞。

日台混血兒,土生土長香港人,旅遊記者出身,現職自由旅遊作家及旅遊設計師。熱愛旅遊與動物,曾遠卦厄瓜多爾納米比亞、南非及馬拉威擔任動物義工,更著有《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我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育現場》一書,致力以文字推廣動物保育。
PHOTO:上田莉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