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在幸運裏創作 藝術家畢奇的奇幻世界

2021-12-07

「我以前認為可以一直畫畫已經很開心,所以有新機會都覺得好幸運。」藝術家畢奇真誠地說。由插畫、雕塑、玩具、藝術畫作,甚至在今年聖誕節舉行大型藝術裝置與展覽,畢奇在藝術路上一直得到很多機會,同時亦遇到不少辛酸。走過高山低谷,唯一不變的是她始終抱著感恩的心前行。在幸運的背後,究竟畢奇是如何默默耕耘地創作?

從小與畫筆結緣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且看畢奇的童年便知此話不無道理。早在兩歲時母親便發現畢奇特別喜歡畫畫,別的小孩哭鬧時需要用食物或玩具安撫,但畢奇只需手握畫筆就會安靜下來。為了進一步培養興趣,增強畫畫技巧,畢奇在成長路上參加過不少畫班,遇上許多用心的導師。他們沒有教畢奇要如何臨摹,反而提供很多書籍,鼓勵畢奇建立自己的風格。

後來到了加拿大讀書,當地開明的教育制度為畢奇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香港學校很多功課,但加拿大反而有很多時間出去玩。」放學後,同學們便會踩單車親親大自然,很多創作靈感油然而生。直至今日畢奇仍覺得「玩」對大人和小朋友都同樣重要,一言道出創作需要自由和空間:「當你把一件事物看成工作,那件事便會『好死、好實』;如果當作在遊樂場玩,就會發生更多可能性。」

畢奇即席作畫,只用了約5分鐘便完成,成品相當精緻。

創作的救贖

雖然從小對繪畫都充滿興趣,但畢奇的創作並非只靠天賦,情緒也是她的一大靈感。她認為自己是個感情豐富的人,情緒容易波動,遇上低谷便會沉溺其中,此時創作便是情緒的出口:「我覺得創作是我的救贖。」她創作的第一個玩具叫「太空小丑」,背後故事是講述一位來自太空的小丑到達地球後,發現太空船壞了無法返回太空。畢奇解釋「太空小丑」就是她本人,小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外星人,上學時難以融入群體,不知道要怎樣與人溝通,經常有一種孤獨感。這些經歷雖然不愉快,卻在創作路上啟發了她。

從事創作多年,總會遇上不如意,畢奇會把負面情緒轉化為作品,這些作品不單吸引到其他人,亦為她帶來新的合作機會。畢奇經常鼓勵自己:「每個低谷都會成就高峰。」

「太空小丑」是畢奇創作的第一個玩具,創作的靈感原來是她的親身經歷。

在奇幻世界裏闖蕩

畢奇名字源於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Puck,這隻精靈古靈精怪卻為人帶來很多歡樂。正如畢奇充滿想像力,有很多創意點子。愛幻想的她擅長繪畫奇幻風格的畫作。細心留意,畢奇的作品經常與宇宙、太空、馬戲團或大自然有關,她說自己很喜歡與馬戲團有關的一切,小時候香港沒有馬戲團表演,她便靠想像畫出來。

除了設計不同的畢奇精靈外,這次獲邀舉行聖誕展覽,最引人注目的定要數算3.5米高的「太空貓」。「太空貓」背後亦有段故:有天畢奇在入睡前幻想有精靈在一個星球發現了巨型貓,當精靈坐在貓上,想到些甚麼,貓的腦袋便會長出甚麼。「我最喜歡這隻大型太空貓,真的好像進入了我想像的那個星球,我都想爬上去!」畢奇笑著說,言談中盡顯她愛幻想的性格。

畢奇很喜歡與馬戲團有關的一切,不少作品以此為主題。

畢奇首次與商場合作,在整個充滿聖誕氣氛的藝術裝置中,她最喜歡3.5米高的「太空貓」。

從插畫到玩具 拒定型創作模式

畢奇每介紹一個角色時,都能喊出他們的名字,足見她在創作上投放了很多心機。現時畢奇主力發展玩具創作,整個生產團隊有9人,但原來剛起步時只有畢奇獨力打點生產流程。既要跟廠房溝通確保玩具的質素,還要一人包辦所有宣傳、包裝,她坦言十分辛苦:「我的性格不是做生意的人,我只懂得創作。」那麼畢奇是如何踏進玩具製作的圈子?在此不得不提同是玩具設計師的Molly之父Kenny Wong,正是他帶畢奇認識玩具製作,從製作雕塑開始逐步指導,漸漸從中找到樂趣,開展了玩具設計師的生涯。畢奇續說,每個玩具都要用很多時間才能順利生產,所以拿著實體的作品時都會感到很滿足。

由最初的插畫師,到近年搖身一變成為玩具設計師。不同的創作方式,讓畢奇接觸到不同的事物,創作的空間亦愈來愈大。從前畫插畫要滿足客户的要求,筆下的創作大多是為了別人;如今製作玩具雖然仍要考慮市場需求,但很多時候都能以自己的奇幻世界為創作藍本,主導權大大增加。近年,她更積極發展藝術畫作,連市場的要求也拋諸腦後,盡情在白紙上發揮。

被問及哪一樣是她的最愛,畢奇想了想才回答:「我很貪心,每一樣都喜歡,我不想給自己一個label只能做一樣。」無論是插畫、玩具,還是藝術畫作,不過是一種表達自己的形式。那麼未來有甚麼想做嗎?畢奇說最初是想成為兒童插畫家,希望未來能出一本書,用插畫講故事。至於何時能成事?畢奇笑著說:「看看甚麼時候有空,做玩具真的很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