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戲院開幕、升級和重建的消息源源不絕,「區區有戲院」這目標,似乎離香港影迷不遠了。不過,戲院愈開愈多,是否代表我們多了選擇?除了Blockbuster我們還可以看甚麼?在戲院以感官享受作招徠的同時,有老影迷卻懷緬昔日一邊咬蔗一邊看戲的時光……也有新一代影迷則不甘於只看商業大片,實行自己電影自己放映。不論是戲院或民間放映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喜歡電影的人最是歡喜。

金錢掛帥
正值暑假檔期,大製作傾巢而出,每星期都帶給觀眾超凡的感官享受⋯頭盤先來一套《神奇女俠》,附送餐湯《盜墓迷城》,主菜是《變形金剛:終極戰士》,最後還有甜品《蜘蛛俠:強勢回歸》,一日十多場任君選擇,保證你不會錯過。
「就算多了戲院,排滿大片的情況應該都不會改變,戲院的租金那麼貴,他們不會冒險。除非想建立一個品牌,這樣又是另一回事。」Golden Scene的董事總經理曾麗芬(Winnie)從事電影發行多年,買入過不少冷門電影,例如是《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導盲犬小Q》和港產片《大藍湖》 等。她表示,發行商和戲院的關係密切,發行商負責採購,戲院負責安排映期,缺少任何一方,觀眾都看不到電影。

多一個得一個
香港的租金數一數二昂貴,戲院有壓力,發行商唯有主動出撃,四出為影片多覓幾條出路。Winnie說,今年Golden Scene找來香港藝術中心合作,揀選來自不同國家和類型的作品於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放映。除此之外,又和圓方合辦首屆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希望培養下一代欣賞電影。「小朋友可接觸不同類型的戲,讓他們知道除了超級英雄電影,還有其他類型的電影,特別是可從電影中看到不同階層人士的經歷。」
現時想看非主流的電影,總離不開藝術中心和百老匯電影中心兩個地方。不過,觀眾有望在短期內多一個選擇。百老匯旗下的元朗My Cinema開幕在即,百老匯曾預告新戲院除了播放主流電影,亦會有小眾及藝術電影。對新界西影迷來說,絕對是個喜訊,至於實際操作如何,大家就要拭目以待。

對抗主流
「時下觀眾有點兩極化,看商業片就不看藝術片,覺得所謂的藝術片一定很悶很高深,但我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其實很多獨立製作都很好看,只是當戲院做來做去都是某類電影,獨立製作只能在電影節中生存。」社區院線的搞手之一張景暉(景暉)說。景暉曾任職於「香港國際電影節」,負責社區院線的宣傳和聯絡。組織其餘的成員還有城西關注組的Judy、流動民主教室的Ray、葉寶琳(Bobo)、崔允信以及設計師小丁,各司其職。
過去,他們播放過《九月二十八日‧晴》、《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無聲吶喊》 、 《消失的檔案》和《亂世備忘》等,當中不乏以社會為題材的本地獨立電影。另一名搞手Judy表示,現時戲院放映的獨立製作多為外語片,而且多數只在電影節中「限量供量」,社區院線定期的放映令本地製作多了曝光機會,就算上不了院線都仍有機會公映。「有的朋友從事電影製作,問在哪裡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有時會收到一條YouTube link,作品是否可以超越一條link呢?」
社區院線成立快將一年,放映會由最初小貓三幾隻到現在幾乎場場滿座, 幾個搞手卻未有自滿。「其實我們很多方面都未做好。我們也不奢望發展到很大,只是希望能建立多一個放映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