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貞 / After 17 (2004.12)
「歌詞,是我迷戀台灣音樂的一大原因。陳綺貞修讀哲學系出身,她筆下的歌詞都會反思人生,充滿對世界不同事物的感興。」
90年代的台灣,小寶張雨生的歌聲響徹寶島。同期的香港,四大天王各領風騷,校園青春少艾分黨分派,不是撐華仔就是挺城城、學友,本土才屬主流。校園的另一角,幾位女生不為一眾天王站台,等下她們就要衝到機場登機了。同樣是去看演唱會,但她們不為廣東音樂所動,早在20年前,經已遙想傾聽對岸的民謠小調,唱片珍藏、簽名贈品無一遺留,她們心中這股台風一吹,就吹了足足20年。
「我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覺得廣東歌很K歌,缺乏原創性。反觀台灣音樂一直都行得很前,唱作風氣濃厚,至今很多舊歌的旋律、曲風與歌詞亦絲毫不會OUT!」現為退役傳媒人的Ida,97年時才剛步入高中,經歷過他們說廣東歌最興盛的時期,她的目光和耳朵卻早意有所屬,別人在哼唱粵語名曲,她就跑到台北錢櫃大唱國語歌,為接下來的演唱會開嗓準備。那時的台灣音樂,尚未在香港普及如風,正當身邊人儲港星Yes卡、前仆後繼跑後援會之際,Ida就見證著雨生的離開,張惠妹、陳綺貞和五月天等巨星的青澀出道。

「以前接觸外國音樂的渠道很少,大多以電台、電視為主,當時有線電視有個《ymc》台,大半時間都在播台灣、英美歌,有甚麼新人都會立即知道;電台就有DJ謝茜加和《國語類動物》等平台力推台灣音樂,五月天、梁靜茹、陶喆、張震嶽、孫燕姿、伍佰和光良等名字都是由他們一同帶入香港,細數還有台灣偶像劇的冒起,國語主題曲從此唱到街知巷聞……」

「香港在beyond之後,愈來愈少勵志歌曲,直至五月天出道後,這份意志好像亦隨之而被繼承,《人生海海》和《鹹魚》的歌詞都滲透著積極向上的動力,歌詞發人深省。後期蘇打綠的作品更有一種詩化的韻味,詞藻優美,意境高昂,聽歌宛如讀詩。」


「《告訴我》、《躺在你的衣櫃》、《小塵埃》、《溫室花朵》……陳綺貞的曲風感覺清新脫俗,擁有當時廣東歌從缺的質感,有時聽住聽住,腦袋不經不覺就會放空起來。經典電影《藍色大門》初上映時,我衝著去電影院看,就是因為當中插曲《小步舞曲》由陳綺貞主唱。」

「曾經為了聽歌去到幾盡?就是約三、四個朋友追巡迴演唱,一口氣穿越台北、廣州、澳門等地,孭起背包即起行。高峰期試過一年走三次台北,趁週末瘋狂三日快閃!」


「當時台灣音樂人其實都有來香港開騷!但就未必每每能入紙紅館,反而進據社區小型Live House,情形有點像現在的indie Band生態,例如陳綺貞、張震嶽就經常在香港小酒吧開騷,模式與台北女巫酒吧類近。大眾一點的場地,就有尖沙咀廣東道hard Rock Café,千禧後必數生力啤舉辦的《WILD DAY OUT》演唱會,每年都會邀請當時得令的台灣音樂人齊集九展,吸引一眾台灣瘋到場朝聖。」
TEXT: 一樹
PHOTO: Franky、劇照由片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