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受國畫啟發的窄長相片 殷家樑:見山不是山

2018-04-12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錢鍾書的著作《圍城》佳句眾多,尤以這一句最深入民心。鄰家月更圓,難怪錢夫人楊絳都說,婚姻、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是如此,渴望得到,得到之後又失望。

這樣的心態,延伸出很多「毅然出走」的故事,至於那些離不開,或尚未心死的年輕人而言,這個彈丸小島,到底是城內還是城外?香港視覺藝術家殷家樑(Kallen Yan)早前伙拍法國攝影師聯乘了一場名為《在非在》的攝影展覽,分別以本地人及外來者的眼光,以照片刻劃出城市景觀的今昔印象,呈現我城風貌的不同面向。

質疑.我城

外國人眼中的香港,一個膾炙人口的標題,或許你未看已經猜到一二。該次展覽將外地人和本地人的作品並列,鮮明劃分出一城兩面的異同性,令人在觀賞期間不禁暗自確認,到底一直以來自己是用外來人還是在地人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城市?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殷家樑,被問到對香港的印象,他就拿出了《見山不是山》這個系列作品。充滿禪味的名題,未看已經勾起了筆者的好奇心,背後理念是?「今次借用了藉宋朝禪宗的文為題,主要原因是反思我對這個城市的看法,以及我們周圍的環景。」殷家樑解釋,首先你會看到山是山(一個簡單的現實),然後你開始質疑和懷疑,並開始看到山不是山,若即若離,無從判斷,這份虛無不定的感覺,正是他此刻活在香港的心理狀態。

「我質疑我們這樣的生活,或質疑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好像生活在一個不斷消失,不斷清拆重建的地盤。」此起彼落的懷疑和質疑,遂成為了今次《見山不是山》相片系列中的主線。

拍攝不存在的客體

《在非在》展覽中,外國攝影師聚焦於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舉目皆是絢爛色彩;殷家樑的作品恰好相反,全為黑白相片,並列起來不但低調過人,甚至予人一種抑壓、焗促的感覺。「我經常把我的作品當作詩來看,黑白處理,是為了表達一種與現實不同的視覺,與現實分離。」殷家樑表示,黑白能夠簡化相片的表象,讓觀眾更容易一眼聚焦於重點之上。那麼,這個重點又是?

「《見山不是山》系列的起點,來自我的個人經歷、記憶。我居住過或經常來往的地方,以及香港的改變,那些不再存在的事物。」很多人說,香港是全球最快、效率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教全球商人趨之若鶩;但亦有人說,香港快得人跟不上,很多人和事,來不及好好認識已經消逝遠去,對殷家樑而言,當他看到今日的香港,他想到的是昔日的香港,以及從甚麼時候開始,他已經不再肯定眼前的山是山。

殷家樑以黑白照片為載體,從城市變遷切入,探討時間與記憶的關係。
《見山不是山》系列作品由個人經歷出發,試圖在現存的建築拼湊出回憶中的城。
《在非在》攝影展覽展出法國攝影師Michel Eisenlohr與香港藝術家殷家樑合共40幅攝影作品,兩組作品互相呼應,帶出城市人身在其中又不在其中的微妙關係。

《見山不是山》除了清一色Monotone黑白相片,還有一個特點:極度橫、非常闊,比時下流行的16:9還要窄長得多。殷家樑總結:「長的橫度是受國畫啟發。這些山水畫是自然的描繪,是詩人畫家沉思與大自然的關係。」

斷層的延續 割裂的城市

稍有留意殷家樑的藝術旅程,大都知道他向來力臻簡潔、明澄,不斷探索人和大自然間的關係,山、海、城,他總能點出當中的哲學和詩意,每個形式和設計都是為了引起人的思考與聯想。今次《見》系列中,唯獨有這麼一件作品採用了斷層式混亂排列結構,形態跟2012年他創作的《無來去》有所雷同,藝術家坦言:「這的確是一個延續。」《無來去》關於時間,用不同的時刻拼成一個當下;《見山不是山》採用相同手法,拼成了一個山和建築物的模糊,就像幾乎再看不見山,而山被石屎建築取代。

Follow!
殷家樑 香港視覺藝術家

1981年生於香港。自2009年開始藝術創作,作品曾於首爾,悉尼,京都及香港展出。2016年在京都國際寫真祭獲得 KG+ AWARD 年度大獎,亦曾入選2012年香港當代藝術獎。
www.yankallen.com/

《在非在》法國香港跨文化攝影展

日期:即日起至5月5日(六)
時間:11am – 7pm (二至六,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F22 Foto Space, 灣仔摩理臣山道70-74號凱利商業大廈5樓

PHOTOGRAPHY
TEXT: 一樹
PHOTO: Kallen Y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