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恐怖片業漸露疲態,印尼鬼片《凶鈴契約》卻以黑馬之姿勁收5百萬觀影人次,一舉成為史上最賣座的印尼恐怖片。電影贏盡國際口碑,到底當中施了甚麼魔法?本月電影正式登陸香港,勢要刷新港人對印尼電影的印象!

絕跡多年的本格派鬼片
你有幾多年沒有進電影院好好看一場鬼片?近年恐怖片逐漸暗淡,就連以鬼片見稱的泰國近來亦面臨創意匱乏,劍走偏峰玩搞笑玩上癮,最後人鬼難分一場空。身邊的鬼片Fans不時慨嘆,過往午夜場嚇出一身冷汗不敢獨自回家的日子如流水般遠去。如果說90年代的代表作是日本的《午夜凶鈴》,00年代的是泰國的《鬼影》,那麼即將上映的《凶鈴契約》就有望角逐10年的寶座了。
《凶》改編自1980年同名經典鬼片,講述四個孩子的媽媽臥病在床多年,生活大小都以手邊的搖鈴來呼叫孩子幫忙。有日媽媽遽然暴斃,自此每逢三更半夜屋內竟然不時響起陣陣搖鈴聲。惡靈地縛,暗流湧動,原來一切皆指向多年前的一次撒旦契約。

真鬼不靠CGI 氣氛層層疊
近年恐怖片與時並進,大舉使用CGI來呈現厲鬼凶相,效果卻見仁見智。今次《凶》的導演沒有使用多餘的CG特效和血漿,反而不慌不忙地建構懸疑劇情,透過幕幕空鏡和場景調度來營造杯弓蛇影的驚慄氣氛,加分不少。例如大屋中的孤井空無一物,但每當主角獨處其中時都會令觀眾「形住」有甚麼快將撲出,當人摸不清真相的輪廓,恐懼油然自生。

撒旦再臨 恐懼重新出發
《凶》雖然來自東南亞,卻充滿著80年代西洋恐怖片的質感,重新將大魔王設定為邪惡的化身──撒旦,亦可謂回歸鬼片的原點。
故事由住在墳場旁大屋的一家人展開,隨著母親的離世,故事穿插撒旦、巫術、趕屍、活死人等不同鄉鎮傳說,格局驟然倍增。這些現在看來懷舊的鬼片橋段,屢見於《驅魔人》、《凶兆》和《魔鬼怪嬰》等70-80年盛極一時的經典,巫女、獻祭、販賣靈魂、魔童轉世等概念層出不窮,不約而同堆砌出一個電影界的撤旦時代。
無論魔鬼的形象有多迥異,大家一看到撤旦這個名字,就會反射性步入催魂索命的恐懼思路。契約當前,渺小人們將面臨一次又一次的人性考驗。成功的撒旦無需用劍,單靠巧言即可請君入甕,迫使人不得不直視內心的黑暗面,激發最原始的恐懼:人性原罪。

近年恐怖片都愛玩扭橋Twist Ending,冤有頭債有主,原來一切都早埋下伏線,首尾呼應的完整性亦為觀眾所津津樂道。《凶》同樣有意向這方面進發,隨著情節推演,種種疑團都指向主角一家的過去,是真的撒旦索債,還是心魔作祟?
所謂未知正是恐懼的溫床,導演試圖借心理迷局將不安感推至高峰,奈何故事中牽涉到的多條往事和線索都只蜻蜓點水式輕輕帶過,起了頭,沒了尾,至落幕一刻仍然留下不少未解謎團,似是為續集鋪路。

圖為1980年的《凶》原版。導演Joko Anwar透露,小時候入場看時被嚇至留下童年陰影,自此一直對故事念念不忘,今次有幸終心中永恆經典翻拍致敬,難怪誠意滿載。

《凶鈴契約》
電影票房報捷,更在去年的印尼影展囊括最佳攝影、視覺效果等七項大獎,風光入選2018年的荷蘭鹿特丹影展,誰說恐怖片難登大雅之堂?
導演:Joko Anwar
上映日期:3月22日
TEXT: 一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