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老一輩的新劇目
2011年初堪輿學家李居明投資最少300萬元成立「盛世天戲劇團」,他曾向傳媒透露,粵劇市道差全因缺乏新劇目,然而事實未必如此。Iris指小型製作的粵劇劇場亦有瞬間滿座盛況︰「香港人口老化嚴重,粵劇觀眾佔九成是上年紀觀眾。退休人士經常看粵劇,傳統劇目根本不愁票房。再說,李居明的劇目雖是新編,但明顯目標觀眾並非年輕人,至少我從未考慮入場觀賞。」是以Iris認為若只是考慮票房,其實無須要創新劇目。

年輕人吸引年輕人
毛俊輝認為,若粵劇未能推廣至年輕一輩,發展比較局限:「創新不能為做而做,新血需要對粵劇認識得夠深夠闊才可做出好作品。」年輕人的創作容易吸引年輕觀眾,毛俊輝坦言年輕時亦熱衷在戲劇上創新︰「六、七十年代在美國時,一邊做主流話劇,另一邊亦做很多實驗劇場,所以很明白年輕人對創作的衝勁。但我亦跟很多學生說,要創作,首先要在主流中學會最寶貴的東西。若仍是一知半曉就去做實驗劇,很危險。」
毛俊輝出任演藝戲曲學院院長,正正是為了培育一批粵劇新血。他補充︰「新演員對傳統技藝未熟練便創作,難以好好掌握成效。但有時即使是資深老倌,亦未必做到創新的粵劇劇目,他們很難從根深柢固的傳統技藝中走出來。所以現在有學院最好,在沒有票房的壓力下,一邊學習傳統,一邊嘗試創新。」


戲劇大師
TEXT/JILLSANDY
PHOTO/香港專業攝影師聯網、受訪者提供及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