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剪藝相傳 傳承文化

蓮花、鯉魚、「福」字等等,充滿意思的大紅剪紙,我們除了可以於農曆新年會見到之外,還有甚麼機會可以見到傳統紙藝的蹤影?

呂慧珠為過去二十年歷任多屆香港版畫協會主席,同時亦致力推廣傳統剪紙藝術。她由八十年代初開始接觸剪紙,除了於中大上藝術系的課堂,亦會於校外參加更多藝術課程,而她當時就選擇了剪紙,展開她的剪紙旅程。

一陰一陽 剪出寓意

版畫與剪紙其實有相似之處,例如剪紙有分陰剪和陽剪:剪走的部分叫虛或陰、留下的部分就是陽或實;而版畫亦有凹凸,同樣都是虛實相生;而剪紙和版畫兩種都是屬於平面的藝術。「我亦沒有放棄過版畫,版畫與剪紙同時並行。」呂老師道。她亦指出版畫與剪紙亦有不同之處:創作版畫時需要版畫機,工序亦相對地複雜;相反剪紙只需要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就可以,可以隨時創作,不受限制。

剪紙與其他的藝術品亦有不同之處:剪紙只需講求平面,相比起一般的立體雕塑作品,所需的技巧亦相對地簡單得多。而一般的畫作,例如國畫、水彩畫等等,都只需要畫筆去繪畫;在剪紙的世界中,剪刀就是筆去「畫」所想的圖案。

剪紙技巧易學難精,呂老師說她學的剪紙剪法有分為兩個,分別是「一點剪法」及「平行剪法」,兩個基本簡單技巧已經可以剪出大部分的圖案。所有剪紙作品都是以點和線構成,沒有更多;而在古時的農村婦女,就會叫做陰、陽剪。

傳統剪紙藝術已經有多達1500年歷史,現時保存得最悠久的一張剪紙,大約在北朝時代已經出現,於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地底深處的墳墓中發現,估計是當作陪葬品之用。當時的作品技巧已經十分純熟,為一個五團花圖案,當中亦有一對對猴子、馬作陪襯。可見當時剪紙藝術品已經受重視。

新舊交融 傳承傳統

鑑於剪紙為中國傳統藝術,呂老師平日都會以傳統題材作為靈感。多數都會以吉祥說話和祝福語去創作剪紙藝術品,例如蓮花和魚就解作年年有餘。不過有別於傳統的寓意圖,呂老師有時會與學生一同合作,以新構圖去重新演譯作品,以「年年有餘」為例,傳統上會有一個嬰兒抱著大鯉魚和蓮藕;而呂老師與學生的作品,就以一群由學生剪出來的魚游向她的蓮花,表達手法雖然不同,但意思不變。

傳統的吉祥祝福語亦可以加入新的元素。老師向大家展出的《太平有象》就會發現一些平時剪紙作品不會見到的圖案:太平山、高樓大廈、摩天輪等等,襯托著一隻大象。「我又想運用到傳統的元素,所以想起《太平有象》這個主題,那就可以拼合太平山。比起一般的作品不同,這件作品就注入了較新的現代素材。」大象身上面都加了一個花瓶,寫著『太平』二字。「從古到今,剪紙一般上都是作祈福之用,透過剪紙去表達人生生活上的願望。」因此,剪紙上的每一個圖案,都會有特別的寓意:石榴代表多子;菊花、牡丹代表富貴、佛手瓜代表福⋯⋯除了紅紙上的作福,呂老師更利用彩色的紙去創作剪紙作品《三多圖》,嶄新之餘又不失傳統的味道。

傳統工藝應該如何傳承?為了可以保留傳統非遺,呂慧珠不斷將新藝術元素加入剪紙作品中,令大眾特別是年青人容易接觸和接受這個傳統藝術。除此之外,她更會在香港及世界各地教授剪紙,令大家都可以接觸到極具歷史價值的傳統工藝,相信可以將有過千年歷史的工藝發揚光大。

後記

筆者到訪問的最後邀請了呂老師為MetroPop創作一件作品,老師亦二話不說提起鉛筆起稿,很快就剪出英文版的剪紙作品,看著呂老師剪出西洋風字體的中國傳統剪紙,就覺得作品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相信如果可以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入外國,對中西的藝術發展亦有一定的進步。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

日期:6月27日至7月7日
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6時 (星期二除外)
地點:三棟屋博物館(荃灣古屋里二號)

TEXT: PEARL
PHOTO: PEARL、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