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孕育作物,卻因人類干擾生態平衡,導致匱乏與過剩。城市囤積吃不完的蔬果,在欠缺措施處理之下,經常遭白白浪費。一位顧念自然的香港媽媽,萌生製作天然剩菜蠟筆的意念,滿足愛好畫畫的女兒,同時為剩菜尋找多元出路。

剩菜 食用以外的可能
家住近郊的Karen,遇上好天氣便會和女兒一起走到大自然之中,不是行山,就是耕種。她看見過剩或外觀不完美的作物被丟棄,總是於心不忍,想設法增值天然資源。早前一名日本媽媽運用蔬菜製作蠟筆,成分天然,無損孩童健康。Karen得悉後,十分認同其背後理念,她的女兒鍾情繪畫,一天用上半盒蠟筆也屬等閒事。而市面有售的蠟筆大多含有化學物料,質量較好的品牌相對昂貴,這讓崇尚天然的Karen傷透腦筋。「我嘗試過混合生粉、水及食用色素來製作天然水彩,效果不俗,但食用色素的顔色濃艷,一旦沾染衣衫或牆壁就難以去掉。」剩菜蠟筆意念的出現,正好配合Karen母女所需,她由此著手運用多餘蔬果來積極試造。

剩菜如何變成天然色粉?
清潔蔬果後,需要將之烘乾。由於食材水分含量各異,整個程序需4小時至2天不等。為保有蔬果天然原色,必須以低溫烘焗,免淪為啡黑焦色。及後利用磨粉機,將乾透的蔬果片打成粉狀備用,便完成剩菜的預備部分。

天生我「菜」必有用
為製作剩菜蠟筆,Karen會於下午到超市尋找減價「下欄」貨,她說:「超市特價區的蔬果多為『賣剩貨』,外觀不討好但仍可使用,而且非常便宜。」類似情況也見於農田,「長得較醜的蔬果,通常會先被篩走。另外,被蜜蜂針過的農作物,因為被抽去水分或沾有蟲卵,亦沒緣出現於消費者眼前。」然而,只要將這些蔬果壞掉的部分切走,便可成待續第二生命的合適素材。Karen指,成本$200的蔬菜原料,大概能製作500粒動物造型蠟筆。

天然蠟筆製作
剩菜蠟筆製作過程並不複雜,但為調配適合本地氣候的配方,Karen花了不少心血。「根據日本配方製成的蠟筆,在香港潮濕環境下使用,容易溶化於手。綜合網上討論區的分享及多番實試經驗,現在製作蠟筆時我會用上蜜蠟、小樹脂蠟和大豆蠟。」先把蠟質隔水弄熱至成液態狀,再摻入植物色粉混和調色,將之注入模具,然後隔夜風乾便成。Karen表示,她選用的材料並不難找,主要以本土及環保為依歸,「蜂蠟可購自本地蜂場,小樹脂蠟和大豆蠟則可於製作手工皂用品的地方買到。」

擁抱天然色彩
Karen說,製作剩菜蠟筆最難的地方是調校顔色。她指多加色粉以加深顏色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每種蔬果,草莓和火龍果就是好例子,因此調配顏色的苦工足足花了她三星期時間來研習。剩菜蠟筆另一特點是色彩較粉淺及柔和,為增強色彩濃度,可於手作蠟筆中加添食用色素,但Karen堅持只用植物色粉。「我的初衷是給女兒製作天然顏料,既然剩菜蠟筆忠實呈現屬於自然界的樸雅素色,我們就該學會放下既有觀念,好好接受大自然給予的。」

親子自然課
有別於一般枝裝蠟筆,Karen製作的剩菜蠟筆形狀各異,其中的動物公仔造型,原來出自女兒的主意。「她的年紀尚幼,未能掌握到如何溶蠟及調色,於是我讓她負責挑選蠟筆模具形狀,鼓勵她投入製作。」早前Karen曾舉辦過剩菜蠟筆工作坊,「許多參與的小朋友開心地說,原來可以親手製作蠟筆,並非只能購買現成的模樣。」親手製作既為小朋友帶來趣味和成功感,亦可培養他們的聯想及創意。而繪畫後剩餘的蠟筆小塊,可將之溶掉,倒模再造;如此物盡其用,不就是一課最好的惜物自然課嗎?

大自然的顏色秘密
當黃色的香蕉製成天然蠟筆時,是否就是鮮明的黃色呢?Karen指答案較令人意外,她發現蔬果的表色,與製成植物亁粉的顏色有時並不相同,這也是她在製作剩菜蠟筆發現到的大自然顏色秘密。紅色: 用士多啤梨可製作接近海棠紅及櫻桃色的紅系蠟筆
黃色、米色: 可採用香蕉和粟米等鮮黃色作物烘乾後製成,不過色彩偏淡黃,甚至接近米色
藍色: 試以藍莓製作,卻非鮮艷的藍色,其後改以蝶豆花製成
紫色: 色粉源自紫薯
PHOTO/ FRANKY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