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獨立書店就有如雨後春筍般愈開愈多,不少讀書人都愛在假日閒暇時逛書店,讓自己沉醉在書香之中。對筆者而言,獨立書店的吸引力,在於其與別不同的選書風格和獨特個性,當然,還有其背後的故事。
去年底,本港數間傳媒機構相繼倒閉,無數記者和攝影師加入失業大軍。他們有的轉行,有的移民,也有的在其他機構繼續打拼。而岑蘊華(岑仔)在內的5位前傳媒人,則選擇於今年5月在太子一幢唐樓的4樓開辦「留下書舍」,希望藉書店推廣新聞學和報道文學。「我們想營造一個空間、一個地方,讓擁有相似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他說。

「留下書舍」隱身於鬧市裡的唐樓4樓,人流不多。下次路經太子時,不妨到書店逛逛,感受一下書香氛圍。
是留下來的人 也為了留下紀錄
從店名「留下書舍」的字面看來,大家或會以為書店是專門為「留下來的人」而設。但老闆之一的岑仔表示,由於5位創辦人都是前記者、傳媒人,故「留下」的原意是代表「留下紀錄」,再配合「書舍」二字,讓店名帶有「留下書寫」的意思。
然而,這一兩年間,許多港人移民到外地生活。跟身邊的親友道別,恍似是無可避免的事,因此不少人都會對「留下」這兩個字產生共嗚。「當初沒有想過根據『離開』或『留下來』去改名,但後來很多人都將『留下』這兩個字解讀成『留下來的人』,甚至會在店內的留言簿寄語我們要好好生活、充實自己。」岑仔認為,雖然書店改名的原意未必如此,但大家也可以有各自的演繹,「而事實上,我們也是一群在這個地方留低工作的人。」而英文名 “Have A Nice Stay”,也許就是希望大家在他們營造的空間內好好相聚。

窗邊的桌子上,擺放了數本留言簿,讓各位「留下來的人」留言。

「好好留下呼吸。」
傳媒行家的聚腳點
岑仔是一名資深傳媒人,與其他拍檔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早在十多年前轉行,沒再全職當記者,改為開設咖啡店 TC2,除了賣酒、賣食物,也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營業至夜深,加上行家的支持,來辦生日會、歡送會,甚至是借用訪問場地、找老闆吐苦水,咖啡店因此逐漸成為新聞界、傳媒行家的聚腳點。
而現在,在這間只有約600呎大小的書店,雖未至於像TC2那樣熱鬧,但也可做到近似的效果。只見採訪當天不時有行家上來休息、打稿,也會有記者找「樹洞」岑仔聊天。看來「留下書舍」,確是一個頗為特別的空間。

書店地方雖不算大,但已營造了一個空間,讓各位「留下來的人」相聚。

有「記者樹洞」之稱的岑仔,人緣頗佳,故不時會有行家來找他聊天。
一櫃一桌 得來不易
環顧書店,空間雖不算寬敞,但也擺放了數張桌子供客人坐下、休息,岑仔表示,店內的一些桌子和木櫃,都是他們一手一腳砌起,絕對得來不易。例如窗邊的桌子,是由某傳媒機構的剩餘辦公桌改造而成;店中央的大木櫃也是由人手所砌,但奈何他們不諳木工,過程中遇到不少阻滯,「從剫木到裝修,慶幸有不少行家給予意見,甚至是落手落腳幫忙。」他說。
從當記者至開書店,由「揸筆」到「篤計數機」,5人無疑是這一行的初哥。「始終記者的性質是報道事件,以小放大,用個案去呈現一個社會問題;但做生意則相反,主要著重一些細微的事,如控制用電量、入書量和銷售情況等等,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岑仔表示,他們在開店前也請教過不少獨立書店的行家,幸好他們也樂意分享開店經驗和經營之道。

擺放在店中央的大木櫃,集眾人之力砌成。

5人希望好好利用傳媒機構的剩餘物資,於是將剩下的辦公桌改造成書店窗邊的桌子。
這裡賣新聞學的書
擁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對獨立書店來說尤其重要。5位老闆決定從熟悉的書籍類別出發,引入新聞學、報道文學,以及由前記者出版的書籍,如講述主流媒體自我審查情況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收集了多位香港記者發掘獨家新聞歷程的《獨家新聞解碼》,以及收錄了香港獨立記者甄梓鈴的歐洲採訪之旅的《自由未竟》等等,望能推廣新聞學。
岑仔表示,當中有些書籍是數年前的出版,那時的傳媒環境跟現在的情況截然不同,現在重看,使人倍感唏噓。「但同時亦很感恩,好慶幸還有一些紀錄能夠保留下來。」他直言,今時今日已沒有太多媒體會報導一些較為敏感的題材,反而大家可以將身邊發生的事記錄下來,記住自己當下的感覺。「大家常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就算將來變成點都好,我們可以先為自己和時代留下一些紀錄。」他認為這就是「記者的天職」。於是,這群前媒體人也會引入一些記載香港歷史的書籍,好讓大家細讀,或是買回家收藏。

較其他獨立書店不同,在這裡,你可以找到較多新聞學、報道文學,以及由前記者出版的書籍。

除了新聞學和歷史書籍之外,書店也引入了不少日本文學作品。
給大家的推薦書: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岑仔認為這本書記載了許多以往新聞界工作時的實際情況,也收錄了很多不同的個案和故仔。雖然有些例子可能有點過時,但大家仍可從中學習到何謂「中立意識」,以及「審查」的定義,故會把它推薦給對新聞系有興趣的人細讀。

《如水赴壑——香港歷史與意識之流》
對即將要離開的人,岑仔會推薦他們讀這一本盧斯達寫的著作,因為他們可以從書中再次了解香港這些年來曾經歷過的一些事。

《自由未竟》
岑仔推薦了《自由未竟》一書給各位留下來的人,此書由香港獨立記者甄梓鈴撰寫,內容講述了歐洲和世界不同地方爭取自由的過程。他希望大家可以將眼界擴闊,不要單看香港的不開心,可以看看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爭取自由,以及他們擁有的意志。
書店一隅的「文物閣」
一般人說的文物,大多是指具有歷史價值的藝術品。但對書店的5位前傳媒人而言,「文物」指的則是過往出版的報紙和特刊。他們把一些記錄了九七回歸、沙士、選舉、社會運動等歷史事件的刊物和剪報,擺放在書店的一角,讓大家在這個迷你圖書館隨便翻閱。岑仔認為這個空間別具意義,「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大家都未必能夠再在公共圖書館看到這些報道。」他更憶述,曾有中學歷史老師帶同學生專程前來細閱這些剪報,這也令他頗為感動。
書店開店至今已兩個月,也舉辦過數場活動,邀請了一些記者行家分享傳媒行業的現況和生態,以及該如何繼續做具備質素的報道,「寫一些還可以寫的東西」。記者這一行,待遇低又辛苦,加上現時種種艱難和局限,想自由報道就更加困難。不過,分享會亦令岑仔再次發現,原來有很多留下來的人,仍在掙扎和努力,希望想辦法做出具質素的報道,「每次聽到(他們的堅持)都會覺得毛管戙」。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現在重看當年九七回歸的報道,難免令人百感交雜。

文物閣擺放了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剪報供大家細讀。
今時今日,社會環境愈來愈壓抑,幸好「留下書舍」能提供一個寧靜的空間,讓大家來看書、吸收知識。岑仔寄語大家:「現實中發生的事難免會令我們感到無力,但其實也可以透過閱讀,增加自己的養分,從而面對現在人們所形容的困局。」希望各位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多飲水、常坐直、勤讀書」,好好生活下去。

書店門外張貼的一張剪報,恍似在提醒大家:即使身處的世界充滿著欺詐和不安,仍要活得磊落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