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性族群的尊重,建基於看見和認同他們的存在。廿一世紀,我們以先進的科技,接收著豐富的知識和教育。但在硬件發達的社會裡,人們對多元價值的接受程度仍然存在落差。其實回顧歷史發展,性別之分僅僅是從兩百多年前才開始出現。特別是在時裝及美學發展上,不少現今所謂的女性專屬icon,在古代卻屬男女皆宜。能突破性別框架,才能有更無拘無束的唯美追求。
‘Open your heart to me, baby
I hold the lock and you hold the key’ – “”Open Your Heart “”, Madonna
兩性本不存在?
歐洲醫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醫學家Galen曾提出「無性別理論」,強調男女之分僅代表發育程度不同,而非種類之分。正如人有高矮肥瘦,是基因引致,但我們不會認為他們是不同的人種。同理,Galen認為男女只是陰莖長在身體內部和外部的區別。有一群人發育不夠成熟,所以陰莖還未長出體外。
Galen以及許多希臘醫生還提出「熱」是影響身體發育的關鍵,女性身體不夠熱,無法使陰莖長出體外,並也因此而須要以月經排除體內多餘的血液。而男性的體溫夠高,則可將多餘血液轉為精液排出。
1990年,Berkeley歷史學教授Thomas Laqueur出版了””Making Sex “”一書,並將Galen的理論稱為””One-sex theories “”。書中也提出””Two-sex theories “”,一直到18世紀才開始普及。

高跟鞋 High Heels
要追溯高跟鞋的歷史可至古代近東,最初是由馬背上的民族波斯人所發明。當時他們為了在馬背上站立時,足下有更好的著力點,所以發明了皮製高跟馬靴,讓突出的腳後跟可勾住馬鞍上的腳踏,以增加穩定性。


而16至17世紀期間,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因不滿自己身材矮小,指令鞋匠訂製高跟鞋,命名為””Louis Heel””。其後引來歐洲貴族們爭相仿效,將鞋子視為可彰顯貴族身分,更在花色和款式設計上大費周章,如加入絲綢、錦緞、絲絨等物料,搭配刺繡等等,變為高級飾物。




不過穿著太高的鞋跟始終行動不便,因此17世紀後期,男性們無法再忍受高跟鞋帶來的痛楚而逐漸放棄;反而女士們仍然對其趨之若鶩。後期荷里活娛樂興起,色情產業也相變得蓬勃,各種刊物、電影中,女性穿著高跟鞋搔首弄姿;而商人們亦趁機宣揚高跟鞋有助修飾腿型,穿上後能讓身材更撩人,讓高跟鞋與女人味掛鈎。現時歐美國家仍有不少男士們愛穿高跟鞋,只是亞洲國家仍較為保守,難以接受。


粉紅色 Pink
粉紅色現在總是給人感覺女性化,但在18世紀時,粉紅色卻是男性的專屬色。當時的歐洲,很多民族領袖都是身穿紅色戰袍,因為紅色是火與血的顏色,代表著掌權者的權利和力量。而粉紅色則是給未成年男子穿著,代表「果決」和「堅強」。



粉紅色之所以會變為女性代表色,源於二次大戰後。人們為治癒戰爭的傷痛,開始沉迷娛樂產業和追逐荷里活性感女星。商人們看準商機,開始在化妝品廣告中,將粉紅色打造成代表女性的嬌艷形象。不過現今的粉紅色,也開始突破框架,不少時裝設計師都會將男裝設計成粉紅色,增加活力感。


化妝品 Cosmetics
早在公元前一萬年前的古埃及,男士們就有化妝打扮的習慣,其記載甚至早於女性化妝史。因古埃及人信奉宗教和神明,他們覺得神明會偏愛懂得打扮的人,因此非常注重外表。例如眼線、眼影及口紅,屬最重要的部分;其次則是假髮和指甲油,他們會因應場合而佩戴不同假髮,以彰顯身分地位。時至近代,市面上大部分化妝品廣告,都是以女性為主。不過近年韓流熱潮下,很多韓國男星都會化底妝及眼線、眼影來加強輪廓,也多了男星任化妝品代言人。



蕾絲 Lace
在中世紀時,蕾絲被廣泛運用於貴族服裝中。不但路易十四喜愛以蕾絲點綴戰袍,繼任的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度夫人,亦喜歡在領口、袖口及裙擺都縫上蕾絲邊,令原本只是用來縫補衣服破口的蕾絲,躍升為貴族們最喜愛的裝飾。
由於中世紀男士們的服裝華麗度絲毫不遜於女裝,有社會心理分析學家 John Carl Flugel 曾對此提出過一個學術概念””the Great Masculine Renunciation””,說明當時社會對男性穿著的接受度很高,社會沒有男士既定衣著風格,幾乎達到了無性別差異打扮。


事實上,將蕾絲運用在男裝之中已非新鮮事,Gucci早在2016春夏系列,便推出蕾絲男裝短褲和蕾絲煲呔,當時可大獲好評。而一向設計大膽的Versace也在2013年時推出過蕾絲男裝短褲,款式則更偏向女性內衣。
Text/Chuck
Photo/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