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子花墟附近,有一個以中式庭園設計為主題的園圃街雀鳥花園。走進其中,耳邊傳來清脆響亮的鳥鳴聲,迎面而來的是提著雀籠(鳥籠)、正優哉游哉地走著的大叔們。
公園內有數十個售賣雀鳥、飼料和雀籠的檔位,而當中的「財記」,百多呎的舖位掛滿了大小不一的雀籠,店內的一名老師傅,正專注地修理眼前的雀籠。
陳樂財,人們都稱他做「財叔」,是香港碩果僅存的雀籠工匠。年屆八十歲的他,已鑽研雀籠工藝66年,見證了香港「玩雀」文化和行業的興衰。


小小的雀籠空間 工匠的心思之巧
七十年代,香港養雀風氣盛行,不論是早上掛滿雀籠的茶樓,還是大大小小的公園內,都會看到提著鳥籠四圍去的公子哥兒。那時,就連由竹器和木工製造的雀籠,也都十分講究,如外壁、籠底、籠頂、籠門和籠腳,都是人手精雕細琢而成的工藝,籠內還會有多件配件,小小一個空間,全都是工匠的心思之巧。
財叔於五十年代入行,跟身為雀籠師傅的舅父學師。那一年,他13歲。「舅父的檔位在康樂街(舊「雀仔街」)那邊。跟他學師,樣樣都要學。」後來,財叔被行內著名的造籠大師卓康收為徒,由初時沒有名氣,收入不繼,更曾一度轉行,直至養雀成為潮流,他才回歸造籠,一做便是數十年。現時,財叔的頭髮亦已變班白,「年紀大了後就不夠眼力,我也大概二、三十年沒有造籠。現在主要做維修(雀籠)多。」


手造雀籠 慢工出細貨
雀籠,是竹器和木工的結合,從破竹、用刀、上漆,每一個步驟都很考工夫。單單是籠身的竹絲,財叔表示他最傳統的做法是到竹欄買竹,等竹掠乾以後,再刨青、破竹,並破成竹片,其後還要再利用鐵製「拉絲板」拉製出合適粗幼的竹絲,「一個雀籠普遍有52條竹絲,但也有些是48、56、70條,沒有硬性規定。而其形狀和弧度是用『火水燈』(即煤油燈)燒(加熱)後再屈曲而成,燒多久就是憑手感和經驗。」之後,財叔還要在竹圈上手鑽小孔,讓竹絲逐條穿過,使雀籠成形、變得穩固。最後他還要花好幾天時間上漆,製作籠內配件,以及於籠底、籠頂雕刻花紋。慢工出細貨,故一個手造雀籠,閒閒地也要花上個多月時間方能完成。




擺檔數十載 為高官、名人造籠
財叔過去曾為不少政府高官和名人造籠,但現時已沒再造籠,專注為客人修理雀籠居多。「通常雀籠都是爛竹絲,主要會幫他們作更換,兼為雀籠上漆,或者是換籠內裝飾,如花樽仔等配件。」他表示,近年少了人「玩雀」,但可幸的是仍有不少熟客、舊雀友找他修理雀籠。不過,一樣米養百樣人,這些年來,他也曾遇過一些不問情由、便怪責財叔騙錢的客人,「有些竹絲就快斷,我也會順道幫他們更換,再幫整個籠上漆,那樣整個雀籠的色水才會統一,不然會很『花』,不美觀。」他明白,不講理的客人只屬少數,因此他亦對此處之泰然,「我問心無愧,擺檔幾十年,甚麼人都見過!」



盼手藝能傳承下去
俗語有云:「教識徒弟無師傅。」舊時的老師傅不會把自己識的活學完全授予徒弟,生怕徒弟青出於藍、超越自己。然而,財叔卻不是這樣想,他不諱言以前有些師傅很自私,不會教人。因此,近年他眼見沒新人入行造籠,便開始招收徒弟,盼將造籠工藝傳承下去,「學造籠很困難,度度都考師傅,不過,只要他們(徒弟)學得到,我就會教。」而在眾多技巧之中,就以「揸刀」最考徒弟們的功夫,「例如是批製花樽仔的外型,因他們的技巧還未純熟,不懂得用力,因此還需要點時間磨鍊呢!」
年屆八十歲的財叔,現時仍不辭勞苦開檔、教授徒弟,全因他希望這一門手藝不至失傳,「始終自己學了很多東西,如果後繼無人,這門手藝就會消失。加上他們自己學的話,可能會摸錯門路,但如果由我來教,行正路,就會行得近一點!」



Text:Onyx
Photo:Jonas Chan、(c) 香港雀籠學會 HKB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