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侯孝賢 釋放演員靈魂

– 

侯孝賢: 「當導演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懂得人。」

導演很多時被認為是電影的靈魂人物,極端如五十年代法國著名導演Robert Bresson,演員當成活道具,根據導演指示完成便可,無須任何演繹、情感或發揮。侯孝賢導演則是另一個極端:演員才是電影靈魂。劇本就只有個大概,一切細節情緒演繹全由演員自行添加,完全信任演員對劇本和角色的理解,以及演員任何的即興演繹。

我的女主角

「我拍電影,最重要是演員。」跟侯孝賢聊新片《刺客聶隱娘》,他每一句都是圍繞著演員︰「先有了演員,才開始寫劇本。所以《聶》一開始就想起舒淇,她個性強悍,卻又不會欺負人,有俠義心腸,個性跟聶隱娘非常相似。由舒淇開始想演員的配搭,於是有了張震、阮經天、妻夫木聰等。每個配搭都有原因,例如妻夫木聰的陽光,正好平衡了舒淇的陰沉。」

侯孝賢由2001年《千禧曼波》開始,已第三次起用舒淇當女主角,但其實一開始時二人合作並不順暢。侯孝賢說︰「舒淇個性倔強,不會因為誰有名氣而覺得一定要給面子。她拍攝《千》一直跟我拼,同時又很投入角色,她都不知道自己演到怎樣的一個程度,拍完還躲在房間哭,因為她一直沒有拍過這種方式的電影,還以為自己演得不好。」

《千禧曼波》
 《刺客聶隱娘》

有過去的角色

侯孝賢作品中的角色,都有不同程度的壓抑,但他卻認為這是角色背景與過去而造成的錯覺:「演員演一個角色不能只知道一點點,應由角色的成長開始去理解。有關角色的一切,包括個性與命運,演員都應一一了解。當演員一出場,觀眾必然覺得他背後有點東西,再開口說對白,就知道背後有著一大堆過去與經歷。」就像《聶》中,從舒淇的眼神,以及言簡意賅的對白,就知道她背負著沉重的感情包袱。

觀察 就能懂得人

喜歡觀察的人,可以很快感應到別人的個性,雖不全面,但至少拿捏到某個特質,侯孝賢在這方面,堪稱專家。因為侯孝賢出名不試戲不排戲,以長鏡頭捕捉演員最自然的狀態,所以挑選合適演員,成為電影成敗的關鍵。他說︰「在《聶》中演張震老婆的周韻,我只跟她吃過一次飯。我一看她,就覺得她有主母的氣派。一幕張震向周韻發完脾氣走了,我沒喊cut,果然周韻還有戲呀,她悠悠的坐了下來,一會後叫小孩幫忙收拾。這些都是劇本沒有的,演員因投入角色自然地演出來的部分,最珍貴。」

大概是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分別,不少急功近利的導演,愛按名氣來找演員,誰當紅便用誰,根本不知道演員的狀態和能力。侯孝賢說︰「不僅這種拼湊會出錯,導演也不能因為演員在某個演出很好看就拿他來用,演員可能只是在重覆。要準確判斷和了解演員,這是當導演最基本的條件。」

《珈琲時光》

舒淇以外

侯孝賢指不少演員像舒淇,一直保持很好的狀態,不同年紀有不同感覺,可以一直合作:「像《珈琲時光》的一青窈,她懷孕的時候,我看她的眼神非常漂亮,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能量。加上日版《聶》中演妻夫木聰太太的忽那汐里,二人可演母女。碰到合適的演員,新的故事又來了。」

– 

侯孝賢說:「導演的位置就像播種的人,設置好鏡頭燈光道具,一切準備好就讓演員發揮,讓情感發酵,藝術就是會在當中自然生長出來,有時候比我想像的好很多。」

導演的位置

演員,尤其主角,在侯孝賢的電影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那麼當了導演34年,又如何理解導演的位置?他說︰「導演的位置就像播種的人,設置好鏡頭燈光道具,一切準備好就讓演員發揮,讓情感發酵,藝術就是會在當中自然生長出來,有時候比我想像的好得多。」所以當聊起他擅長的長鏡頭,也是源於方便演員發揮︰「一切都安排好了,演員要怎麼進去就怎樣進去,對白要怎麼說也可以,說不好也沒關係,可以再拍。有些導演會一直在細研演員哪句說得好,哪句不好,一直迫演員用導演想要的一套來做,但這樣就不是演員自己的演繹。演得不自然,就更遑論拍出演員之間的火花了。」

《刺客聶隱娘》讓多次參加康城影展的侯孝賢,終於奪得最佳導演獎。但已屆68歲的他來說,獎項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賣座:「已參加過太多影展比賽,知道是怎樣的生態。只有正中評審的口味,或者有地位的評審堅持,某個作品就能得獎,當中並沒有客觀的準則。拿獎還是好的,至少有實際效益,很多片商也想替我發行。(笑)」

metro Pop #466
TEXT/ JILLSANDY
PHOTO/ FRANK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