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相約朋友「打麻雀」,大家通常都會選擇玩「廣東牌」或是「台灣牌」。不過,原來大家口中的「廣東牌」,並不是大家常接觸的麻雀打法,反而有另一個名字——「香港麻雀」!
繼上次講解了舉辦首屆「香港麻雀大師賽」的原因後,今次編者再請來了「香港麻雀協會」的會長呂卓仁(呂仁),為大家說明一下到底何謂「香港麻雀」,以及它與「廣東麻雀」的分別,亦會向大家解釋「日本麻雀」「難學難精」的原因!

是「香港麻雀」,還是「廣東麻雀」?
不說不知,現代麻雀是從中國古典麻雀(亦稱「老章」)演變而來,而「香港麻雀」及「廣東麻雀」也包括其中。「在過去,『廣東麻雀』跟『香港麻雀』兩者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十三張麻將中最純粹的現代麻將打法。後來,廣東那邊嫌這種打法過於簡單,較為沉悶,於是便開始加入一些新式的番種,如『六獨』、『十八台』、『無奇不有』等等,令番種變得豐富。」呂仁解釋,加入新番種後的「廣東麻雀」又被稱為「新章麻將」,而一般普遍香港市民常打的「廣東牌」,則沒有加入新式番種,依舊治用著過去的現代麻將打法,故又被稱為「清章」或「舊章」麻雀。加上這種打法亦是香港人最常打的麻雀,故較適合以「香港麻雀」來命名!

「香港麻雀」玩法考心理?
大家日常接觸的「香港麻雀」,是抽走了古典麻雀的複雜元素,再將其簡化後而成,優點是番種少,新手也較容易學。「不過只要熟悉了打法,其他選手會很易知道你下一步會點打,整體的技術含量較低。」呂仁解釋,因「香港麻雀」的組合數較少,不只高手低手的差距會較細,也很容易看穿對手的牌路,「但這反而會衍生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訓練自己觀察其他選手的心理行為!」他續說,因不想其他選手看穿和洞悉自己的手牌,大家通常會多加訓練自己的「演技」,跟對方大玩心理戰,一些人甚至會打「花章」(即不整理手上的牌,摸一隻打一隻),而這些都是玩「香港麻雀」時很常見的技巧,十分有趣!

「日本麻雀」為何「難學難精」?
跟「香港麻雀」一樣,「日本麻雀」也是從中國的古典麻雀演變而來,根據呂仁的說法,「日本麻雀」細緻地保留了古典麻雀的計算、牌形和玩法,遊戲相對複雜。「『日本麻雀』相對上難學,門檻太高,亦有很多限制和規則。假如你之前從未接觸過『麻雀』的話,分分鐘需半個月時間才可學識『日本麻雀』。」雖然「日本麻雀」較為難學,不過呂仁認為它的好處是玩家在技術上能有許多微調空間,因此亦愈能辨別出當中的高手,「如果一個人打『日本麻雀』好叻,我想他即使要玩世界上任何一種麻雀,都不會有困難!」

在台灣找不到的港式「台灣麻雀」?
順帶一提,除了「香港麻雀」之外,有些香港人也喜歡打「台灣麻雀」,但呂仁表示,大家平常玩的「台灣麻雀」,並不等於台灣人玩的麻雀!「兩者其實有很大分別。一般台灣人玩的正宗『台灣麻雀』,其實較為接近大家熟悉的『香港麻雀』;至於港式『台灣麻雀』,玩法上則會較為接近廣東人玩的廣東麻雀。」他解釋,背後的原因是源於有些人認為「香港麻雀」的玩法過於簡單,於是便在玩法上加入新的元素,逐發展出港式「台灣麻雀」。

「跑馬仔不是麻雀!」
猶記得前些日子,香港曾流行過玩「跑馬仔」,它的玩法是只能碰和槓,可出銃,但不能上,和牌方式比較簡單。而由於規則簡單,因此一局的節奏較明快,所用時間也較短。然而,身為「香港麻雀協會」會長的呂仁卻表示,「『跑馬仔』並不屬於麻雀的一個範疇!」他指,「跑馬仔」抽走了「麻雀」本應有的元素,如玩家的位置、食糊的定義(因「跑馬仔」開槓便可收錢),破壞了本身「麻雀」定輸贏和玩家位置的系統,亦額外添加了獎碼,「簡單而言就是添加了運氣的獎賞,將運氣最大化,每局的時間縮短了,一局來得快去得快,很是刺激,但其實它是一個迫近睹博的遊戲,而不是充滿歷史和文化底蘊的麻雀。」
經過以上的解說後,大家對「香港麻雀」、港式「台灣麻雀」、「日本麻雀」有否加深認識?不知大家又最喜愛打哪一款麻雀呢?

相關文章:
手雕麻雀工匠 X 藝術插畫師 父女檔合作 將本地文化融入麻雀藝術
首辦香港麻雀大師賽 代表出戰世界賽 香港麻雀協會會長 呂仁:希望向世界推廣麻雀文化!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