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伊卡絣織—從公元700年的文化內涵

2017-11-07

每個社會都是由文化而生,而文化亦賦予了一個地方生命與價值。國旗上的圖案訴說著國家的故事,衣服上的花紋亦然。地方的文化賦予了圖案濃厚的內涵,而印尼的絣織更是蘊藏文化的表表者。從圖案中,我們可以讀出許多關於社會風土人情,信仰體系,傳統婚喪嫁娶典禮及生命禮儀。有些圖案更只有當時的皇族才能穿上,訴盡古今歷史。

雖然這些絣織都擁有濃厚的文化內涵,但不幸的是,面對氣候和昆蟲等各種威脅,這門古老的藝術僅有相對少數的古舊樣本倖存於世。人們又很喜歡以布料裝飾或當是遮蔽禮儀場所的帳幕,由於他們相信破洞和裂縫並不能貶損布料被賦予的永恆固有的力量,更造成他們粗心大意使用,在所難免造成持續性耗損。

弗洛勒斯島(那達) 20世紀初期
這件圍裙以白色的角騎士和模仿類似「派多拉」花紋的原始圖案為裝飾。它們通常專為社會地位高的女性而造,而圍裙上樸實自然的人物線條畫則是那達織物的標誌。

帝汶(西帝汶) 1930-1950
這件「茂」的構圖於安東尼織物設計詞彙中非常罕見——其「卡達」圖案是不對稱地推疊,左邊有三排,右邊則有四排。

索洛群島(龍布陵島) 19世紀或20世紀初期
產於捕鯨族村「拉馬陵蘭」,這件圍裙上的三個部分代表:屬於捕鯨者並配有長漿的船、魟魚及人物圖案。

弗洛勒斯島(有可能是帕魯艾) 19世紀或20世紀初期
弗洛勒斯島東部中央的帕魯艾所出產的織物,常以用圓點繪製的獨特圖案為裝飾。在衣角尾端的大型X形狀的設計,應該是效仿印度「派多拉」織物上稱為「吉藍普朗」的花卉。

蘇門答臘(邦嘉)   18世紀或19世紀初
蘇門答臘是東南亞傳統的高級絲綢產地,其職品專為富裕的馬來精英而設。

「生如錦繡」—  印尼群島的伊卡絣織展覽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日期﹕15/9/2017 – 26/11/2017
時間﹕星期一至六  上午九時三十分至下午六時
          星期日   下午一時至六時
          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費用﹕全免

TEXT/PHOTO. JOANN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