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失去你的閒暇時光,小心!可能你正在失去你的靈魂。」--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
作家將閒暇時光比喻為人的靈魂,意思再明顯不過--忙碌令人著眼於事項與任務的安排與完成度,卻沒有留下時間審視自己,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我們以為慢一點、會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但若果今天就破解懶散無益的迷思,告訴你閒散的益處,你會遵從嗎?

閒散是大腦的重要養分
坊間流傳各種時間管理的書籍,都告訴你怎麼善用每分每秒的黃金時間,來達到最高的做事效率,但有沒有試過忙中出錯?忙碌到腦袋閉塞?Andrew Smart 一書《閒散的藝術與科學》卻告訴我們,忙碌是非常有害的,忙碌會侷限眼界、扭曲判斷,閒散與放空才能讓大腦時刻保持創意。書中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身心越放鬆,大腦也就越活躍,許多藝術和科學上的靈感,就像牛頓悟出萬有引力,都是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靈光一閃,不就是因為大腦放鬆的狀態嗎?在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一昧埋頭工作已不代表效率的最大發揮,讓大腦得到適當的休息和放鬆,才是靈感和創意互相碰撞的重要時刻。

《閒散的藝術與科學》
作者:Andrew Smart 出版社:商周出版社
當我們放空時,腦中並非無所事事。當我們在處理工作時,一些腦區如:海馬回、內側前額葉皮質其實是被抑制的;反之,沒有做特定工作的時候,這些腦區反而是活躍的,即處在更快樂、更健康和更有創意的狀態。作者為此打了個比方:我們的腦和飛機一樣,有自動駕駛系統,當我們休息時,就等於從手動模式切換過去。

與孤獨相處
現代人投身忙碌,以工作和社交生活填補閒暇,沒有靜下來的時間,就可以逃避孤獨的不安與寂寞。然而寂寞與失敗一樣,同是人生的必修經驗,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孤獨的體驗更是人類發展必要的一部分。正視孤獨、享受孤獨,其實是展開一場與自己深沉對話,是一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最好時間。忙碌會阻礙對生活的洞察力,每天準時起床、上班下班、朋友聚會、看電視滑手機,難道這種生活規律不是隱藏著一種惰性?社交和應酬又佔去大多時間和精力,容易產生「渴望要跟他人看齊」、「期待身旁有個人」的焦慮之中。適度的孤獨則提供養分,給予我們更多個人空間思索和成長,讓自己更為清醒自信,特立獨行。

《孤獨的價值》
作者:森博嗣 出版社:時報出版社
孤獨,究竟為何?作者並非純粹以寂寞孤單的角度探討,而是透過對自我意識的省思,指出孤獨存在的價值和其必要性。人生的意義,在於孤獨中的動腦思考:「只要你願意動腦思考,有自己的中心價值,就不會羨慕他人,看清自己應該選擇的路,也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動搖信念,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

許多文學和藝術的偉人都是閒散與孤獨的,如德語詩人里爾克、作家魯迅。龍應台也是如此,透過不斷以文字記錄生命和情感,她有這樣的體悟:「思想需要經驗的積累,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
TEXT ‧ SNOWY
PHOTO ‧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