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一旗一會 傳承非遺

一件合身的長衫,可以完美地展示到女性不同的線條美。不過今時今日,除了電影及傳統女校學生的校服,我們還有其他途徑去接觸到長衫?而一件長衫的背後,會有幾多個工序才能令一件傳統服裝成件呢?擁有超過60年製作長衫經驗的師傅封有才,由1957年跟隨家人移居到香港,在12歲時學師成為裁縫,一路見證長衫於香港的興衰。被大眾視為夕陽行業的裁縫,如何可以令長衫文化承傳下去,前景又會是怎樣呢?

一腳踢 vs 工場製造

「造長衫與造時裝是截然不同,舊時的長衫師傅由裁到成衣都要一腳踢,更會到客人家中度身;而時裝或者現時做長衫多數都是於工場製作。」在以前,裁縫每一件長衫或旗袍都是自己一手一腳製成,都是師傅獨一無二的作品。以前還未有時裝之時,服裝都以唐裝為主,在裁縫業最興旺的時候,裁縫一日內都可以造到兩至三件長衫。

「一般於工場製作的長衫,由度身、買布料都是由公司負責,然後將尺寸的資料交給師傅。但如果尺寸需要改動,會先用大頭針等作記認,再交給公司中的長工作修改,所以一般情況下師傅只需要將長衫造好就可以。」相比以前的一腳踢,一層而有系統的工序的確會減輕裁縫的工作量,封師傅更笑道:「現在幫公司造長衫,只要造起一件衣服就可以,不用負責任。」

師傅日常用到的工具,包括:木尺、長剪刀、沙袋、漿糊刀、頂針、描線輪等。

文化失傳 vs 手工失傳

對於被視為夕陽產業,有否擔心過長衫會失傳?「以前人們對於長衫都是無人問津,不過幸好這幾年都有很多年輕一輩都主動接觸長衫,學習裁縫技巧。」師傅發現近年長衫文化開始受到年輕人重視,更多了人報讀旗袍的相關課程。而在近日「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活動中,封師傅更成為了造長衫的導師,透過課程去加深香港青少年對本地傳統工藝技術的了解。

「我又並不擔心長衫會失傳,反而是手工上失傳。」師傅於50年代來到香港落地生根,但其後緊接於他的師弟妹們都因未能入境,所以現時香港的裁縫人數可算是屈指可數,所以在手工技巧傳承上會出現斷層。

師傅為我們展示一件件作品,可見造工精緻,在衣面甚至拉鍊位置都不會見到縫合的針線痕跡,要反轉長衫的內部才會看見縫線的蹤影。

師傅簡介兩派旗袍技巧之別: 

海派旗袍以針黹及縫紉技巧聞名
廣東派旗袍以車衣技術為主

一人一和服 vs 一人一長衫

筆者問道,眼見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韓國等,其民族服裝都十分受大家重視。反觀香港,長衫能否普及呢?「當然可以!」師傅信心滿滿地答。「我和我的徒弟『旗袍男』都一直在大力推動長衫和旗袍的文化。見日本都會有和服相關的節日,我深信將來會有『旗袍日』或『長衫日』;而大多數日本人都會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民族服裝,我都希望未來香港都可以一人一旗袍,將旗袍保留。」筆者相當同意師傅的想法,日本韓國等地方都十分著緊自己的文化,文化意識極強,相比之下香港反而悄為遜色。我們都很難於街上見到長衫的蹤影,不是於博物館就只會於電影中看到,恍似令人覺得長衫是件過時的玩意,但又有誰會記得它曾經是人人皆有、風行一時的服裝?眼見師傅致力推動長衫文化與未來的聯想,透過不斷的傳承和保育,相信長衫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

日期:6月27日至7月7日
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6時 (星期二除外)
地點:三棟屋博物館(荃灣古屋里二號)

TEXT: PEARL
PHOTO: PEAR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