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POP10】十大香港特色建築

2020-07-04

香港出名人煙稠密,人多車多,建築物亦多。因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香港的建築也充滿著不同色彩。以下十大特色建築,由歷史古蹟到創新設計,同樣值得細心欣賞!

1. 大包米訊號塔
由香港天文台於1907年興建,坐落於訊號山花園,現在仍然擺放著原本放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共3層的訊號塔於2015年被列為古蹟,建築帶濃厚古典巴洛克色彩,並糅合當時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包括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

2. 勵德邨
大坑勵德邨於1975至1976年間落成,以房協委員會執行委員鄔勵德(Michael  Wright)命名。合共8座,其中4座更破格地採用圓筒形設計,亦是全港首個以圓筒形設計的建築。房協更曾於1979年在該邨天台建設兩個網球場,還成立網球會,其後改建為綠化休憩區,供居民享用。

3. 大東山石屋群
在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約有20間石屋,該地稱為「爛頭營」,是1923年由一班外藉傳教士興建。近年經常有登山人士爬上屋頂拍照甚至紮營,令已有近百年歷史的石屋出現倒塌危機!奉勸各位登山人士不要因一時之快令石屋傷痕纍纍,好好珍惜我們的歷史建築。

4. 大埔前政務司官邸
在1906年落成的官邸,坐落於吐露港一個叫「元洲仔」的小島上,兩層高的建築設有遊廊,是20世紀初的典型殖民地式建築。官邸早在1983年已被列為古蹟,現已改作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的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5. 聯和市場
聯和市場於1951年落成,於2002年已停止營業。市場將活化為「聯和市場——城鄉生活館」,主要售賣本地農產品及社區小店。聯和市場只有一層,建築採用早期現代主義風格,柱身用磚和混凝土建造,以支撐上方鋼筋混凝土天台的橫樑和樓板,市場空間設計左右對稱,有如英文的“E”字。

6. 華廈邨
前身是於1959年落成的柴灣工廠邨大廈,屬香港僅存最後一座「H」型工廠大廈,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大廈在2016年改建成為5層高的公共屋邨,並採用綠色建構,包括增加綠化覆蓋率至多於四成,及採用被動式節能設計以應對本港氣候,從而提高人體舒適度並減少能源消耗。

7. T ·PARK 源 ·區
位於屯門曾咀的「T ·PARK 源 ·區」,結合了污泥焚化、發電、海水化淡及污水處理等多項先進技術於一身,是一所獨一無二、自給自足的綜合設施。園區內還設有消閒、教育、自然生態設施及綠化園景區,最為人熟識的,應該是3個不同水溫的T-SPA浸池,可讓市民免費享用水療。

8. 綠在沙田
是香港環保署於十八區設立名為「綠在區區」的社區環保站中首個試點,設計構思源於中庭花園,前園為展覽場地,後園為回收工場,旨在為大眾提供一個綠色公共空間。其開放式外牆能增加室內空氣流通,隔熱玻璃為室內引入天然光線,並建設竹籬及簷篷等遮擋陽光直射,讓使用者感到舒適涼快。

9. 香港兒童醫院
在2018年啟用的香港兒童醫院, 是近年其中一個廣泛應用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更引入了多項環保節能裝置,包括臨床服務大樓的H形設計,能有效引入天然光及加強自然通風,以及採用高日光反射指數的屋頂鋪面材料、綠化屋頂、垂直綠牆等,都有助減低建築物吸收的太陽熱能,緩和熱島效應。

10.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以空中平台和4幢大型玻璃塔樓組成的校舍,設計概念來自「一張飄浮於空中的白紙」,面積100平方米的空中平台,離地高33米(約15層樓高),設計採用了複雜而獨特的幾何結構,還有一條高25.75米(約12層樓高)的中空扶手電梯。不過電梯曾在2011年發生斷裂意外而一度停用。

TEXT:JOYCE
PHOTO: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