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NFT X 本地藝術家】動畫師張小踏 :置身NFT年代 創作初衷不改

2021-10-11

無可否認,NFT已成為藝術界的關鍵字,現正舉行的國際古董及藝術博覽會「典亞藝博2021」(Fine Art Asia 2021)亦首次在場內設NFT展區,聯同本地藝術家創作 NFT 虛擬作品,為古董藝術注入生命力。其中一位參與的藝術家便是剛憑《極夜》入圍第5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本地動畫師張小踏(Step C.),其古董NFT作品更在典亞藝博開始以前已經售出,讓她相當鼓舞。置身於NFT新時代,首次踏足加密藝術世界的她仍然處於摸索階段,與此同時,她專注創作的心亦從未動搖。

古董 X NFT 傳承中國文化

談起NFT和加密藝術,有藝術家視之為增加收入的契機,亦有收藏家視之為投機炒賣的機會,藝術界生態因而掀起巨變,儘管眾聲喧嘩,但張小踏的創作初衷未曾動搖。「只要有機會能讓人看到我的作品,我都會嘗試,錢反而是放到最後,最重要是我有機會做創作。」是次和典亞藝博合作的作品名為《脈》,素來喜愛木藝的她選擇以明代的紫檀流雲枕為創作靈感,通體刻滿雲紋的紫檀流雲枕為中醫用以把脈的「脈枕」,張小踏以此為藍本,以較抽象的手法製作了動畫和畫作各一。向來認為中醫把脈診症相當神奇的她受其啟發,決定創作由「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環」為題的作品,「畫中的女生正看著自己,就像把脈時,醫師如同看穿你一般。」典雅的流雲雕飾與動畫中央不停自轉的圖像遙遙呼應,代表人體內循環不息的血脈。於理工大學設計系任教動畫和設計的她更請來9位數碼媒體學生一起創作不同的NFT,一同以藝術傳承中國文化。

紫檀流雲枕之雲紋刻工、形態與紫禁城內的明代漢白玉石雕建築構件及宮廷漆器大同小異,相信為明代宮廷御醫用以為皇族探脈的器物。

張小踏古董NFT作品《脈》。

學生作品:《The Connection》, 三火
作品以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青銅三龍鏡為靈感,向名畫《創造亞當》致敬。寓意銅鏡連結古今,將古代的思想和精神傳承下去。

學生作品:《Digital Mirror Kitties 鏡像數位貓咪1/3》, 黃聖弘
數位貓咪代表的是青銅鏡上3隻神秘的神獸,大家能通過尾巴的形態,洞悉3隻貓咪的不同性格嗎?

《Digital Mirror Kitties 鏡像數位貓咪2/3》, 黃聖弘

《Digital Mirror Kitties 鏡像數位貓咪3/3》, 黃聖弘

讓本地藝術家被世界看見


區塊鏈、虛擬貨幣、作品在NFT交易平台上的買賣程序等,張小踏坦言統統都不熟悉,不過對於NFT熱潮席捲藝術界仍抱持正面態度,原因之一是她認為NFT令成為藝術家的門檻降低,一改以往只有具知名度的藝術家才能得到畫廊推薦的風氣,「NFT好像令所有人都能成為藝術家,都可以賣畫,而且所有人都有權為這幅畫定價。」即使作品未能售出,但藝術家發表作品的平台增加,亦無疑是美事一樁。更可貴的是,NFT能助本地藝術界人才被世界看見,她幽幽地道:「本土市場太細,好難養到你。」展望將來,自嘲「數字白癡」的她不諱言:「最希望有中介替我處理和NFT相關的事宜,讓我專注創作。」

張小踏堅信畫畫沒有美醜之分,只是用以抒發自我感受的方式,鼓勵有志投身藝術的人不用過分介意別人的目光。

本地動畫師張小踏(Step C.)出生於香港,畢業於加拿大大學視覺藝術,動畫和攝影,亦在香港,法國和紐約進修多媒體動畫藝術和插畫課程。現職在理工大學設計系任教動畫和設計,其餘的時間喜歡畫畫和創作。

IG:mindyourstepc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