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甫飯,一碗簡單而樸素的粗飯,在別人眼中毫不值錢,但對勞麗麗來說卻好比珍饈,亦是她在學習做醃漬物前印象最深刻的味道。做了農夫 10 年,經常要面對種種無法控制的情況,也曾經歷過無數次農作物品質未如理想,又或是收成過多而造成「剩食」的情形,醃漬,便成了她用來解決剩食的最佳方法,她還透過藝術帶出這農耕智慧,以感染更多人懂得永續的重要性。
給剩食一處歸所
本身是藝術創作者的勞麗麗,一直過著半農半藝的生活,加入農夫行列,全因當年的「反高鐵護菜園」,讓她開始反思鄉村生活對人的重要性。自那次活動後,她開始到生活館學習耕種,那時候認 識了住在生活館附近的一位菜園村居民嬌姐,簡單的一碗菜甫飯,令她印象深刻,「那時我會定期和嬌姐吃飯,她最喜歡用自家醃製的菜甫蒸飯,雖然很簡單,但我們已覺得好好味,如果要說耕種、醃漬物和傳統智慧間的關係,我會即時想起這碗菜甫飯。那時我們會自種蘿蔔,所以便開始向她學習醃製菜甫。」

做農夫,要看天,天氣差會影響收成質素,去蕪存菁後,被嫌棄的會淪為剩食。天氣好,大豐收,賣不去的,最終也落得同一下場,變為剩食。2、3 年前,勞麗麗開始思考,學習務農,除了想學習耕種外,面對剩下來的農作物,還可以怎樣保存?於是她跟幾位韓國人和兩位嶺南學生進行了一個名為「一小步」的藝術項目,在農田裡舉行了一個剩食下午茶聚會,以各種因品質差或樣子醜怪的農作物製作下午茶讓人品嚐,「我以剩食概念,用蘿蔔、芥蘭頭和紅菜頭等做成漬芥蘭頭、糖醋醃蘿蔔、醃紅菜頭等,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人知道,農田裡經常會有失敗之作,有可能是人為或天氣影響,我想帶出一個訊息,很多關於醃漬的故事,其實除了是農耕智慧外,在農田裡,它的意義就是處理剩食。」勞麗麗表示。

共享 永續
多得前人遺留下來的智慧,讓剩食可以避過送往堆田區的厄運,而且有誰想過,這種過百年的民間智慧,可以成為今天環保議題的一環!但對勞麗麗來說,與其說是環保,永續二字會更為恰當和貼 切,她解釋:「永續代表著分享,例如我醃製了過多的青瓜,我會分享給他人,這也是延續食物生命的方法,有時侯我在開始醃製新一瓶青瓜的時候,我會在舊的醃青瓜裡拿一點鹽水來醃製新的,其實這也是永續的一種,在這種永續環境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的生態環境例如成果。」由播種、施肥、收成到醃製、發酵,她樂於參與整個的過程,因為過程可以讓她體驗到不同的生態影響,「可以知道食物背景,而且好像陪伴著它走每一步一樣,能體會到蔬果要怎樣才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
粒粒皆辛苦,可能只有親身體驗做農民,才真正知道每一瓜一菜得來真的不易,但即使是平民如你我,其實也應該開始學懂尊重食物,給予每一件食物相同的對待,這才是永續生活重要的一環!

藝術創作者
修讀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 ( 藝術創作 ) 課程。 現時在生活館學習務農之餘探索「半農半 X」生活方式。近期她成立了漫漫電視,研究課題跟食物、農耕、蘊釀、慢駛、監視、冥想相關。
PHOTO: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