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杭街112號的唐樓屬於私人擁有,多年來沒有進行過大裝修,除了大門兩旁的木製門牌因太過殘舊,早前被拆下修復,之後會放於歷史博物館展出,除此之外,其餘的結構原貌都得以保存下來。
古諮會指,這幢百年唐樓的建築及歷史價值都很高。整幢建築結構十分穩固,木樑沒有裂痕或彎曲。其青磚牆身及地基,以及沒有後巷的「背對背」式建築設計,都透露出其建築年份很可能早於1894年,因為那年香港發生鼠疫,隨後港府修改建築條例,所有新建的唐樓須加設最少1.8米闊的後巷,以改善衛生環境,同時以紅磚取代青磚,因為如用青磚做地基,有人嘔吐或有任何污穢都很難清理,這些都反映出碩果僅存、第一代唐樓的獨有特色。

地上見到寶
踏上通往2樓的木製樓梯,腳下逾百年歷史的木板吱吱作響,不禁令人屏息靜氣,雖然木板看來有點殘舊,但結構仍然十分堅固。戰前唐樓的內部結構如樑柱、樓梯、欄柵和窗框,大多以木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直到三十年代才由混凝土取代。


地下和1樓之間的閣樓是賬房,在橫眉上可見到手雕的「賬房」字樣。雖然賬房現已上鎖,但仍可窺看到地下的復古花磚,懷舊感十足。2樓地面則鋪設了水磨地磚,其中兩塊以細小石塊拼出「祿」和「壽」字樣。水磨石是當時常見的建築物料,因為它能做到無縫的效果,不會潛藏污穢,容易清潔,色澤永久,而且成本相宜,所以在很多唐樓中都能找到其蹤影,更一直廣泛地被沿用至五十至六十年代。


唐樓不「唐」
唐樓一詞約在1880年出現,是當時直至1960年中常見的建築風格,多建於東南亞一帶如華南及港澳地區。很多人因為唐樓有個「唐」字而誤以為是中式建築,但其實它混合了中西建築風格,例如會用廣州瓷磚,亦會參考葡萄牙建築的受力牆結構等。

融合中西色彩
還未走近2樓露台,已被多扇彩色壓花玻璃窗吸引著視線。午後陽光穿透色彩斑斕的玻璃灑進屋內,璀璨迷離的光與影,交織出一幅絢麗典雅的畫作,更定格了一段文化交融的歷史。這款玻璃窗名為「滿洲窗」,是廣東一帶以至香港的嶺南建築特色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當時朝廷派駐滿洲八旗兵駐防廣州,在相若時間,西方的彩色玻璃傳入廣州,備受旗兵青睞,他們多選用透明、淺橙黃、淺草綠和淺玫瑰四色玻璃裝飾窗戶,既利於採光,又高貴美觀。後來壓花玻璃技術開始盛行,到了清末民初,同時呈現兩種工藝的彩色壓花玻璃,從貴族及高官府邸流入嶺南民居中,其中又以雅致的海棠花紋最受歡迎。而這幢唐樓的每扇綠色窗框,均鑲嵌上不同花紋及不同顏色的玻璃,而且大都保養得很完整,非常難得。

壓花玻璃紋樣:
一:龍祥雲、二:蔓藤、三:鑽石花、四:水波紋、五:菊花、六:海棠花。
玻璃中看花
壓花玻璃工藝起源於歐洲,花紋主要有海棠花、香梨花、冰花、小米花、鑽石花、水波紋、銀霞等。後來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藝品也漸漸消聲匿跡。在香港,擁有近似款式窗戶的地方現在就只剩下法定古蹟景賢里。
PHOTO:NICK、KIU、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