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Book Design】「曦成製本」
擦亮書籍設計的金漆招牌

2019-10-23

不要叫他書籍設計師,試著說:Book Artist。

因為一場書籍設計展,我們邀得創立「曦成製本」的本地設計師陳曦成一席訪談。交換名片一望,才發現Book Designer 只是其身份之一,與之並列的,是Book Artist 偌偌兩個大字。該如何理解?曦成說:「我們視『書』為『藝術品』,與一般的油畫、雕塑無異,都是用以表達藝術家自身的想法與感受。」

今日再談「書籍設計不是做個封面」或許已經不合時宜,從今以後,讓設計師自省深思更多的,是書籍作為創意表達媒介的藝術性。付梓成書,不是接Job排版砌稿這麼簡單,還有更深遠的詩和遠方。

這個書籍設計的「金漆招牌」,還看本地年輕設計師如何努力擦亮。

「曦成製本」創辦人 陳曦成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曾於英國《衛報》實習,著有《英倫書藝之旅》、《月下獨酌》及《街坊老店II——金漆招牌》。17年開始在網上閱讀平台Linepaper主理專欄《紙本鍊成》,漫談書籍設計師的學問。

Facebook: Hei Shing Book Design

書界的包裝控

小時候英文書有句諺語:「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書)」有趣的是,近年亦有人驕傲地承認自己就是個「包裝控」,選書也會外觀美感至上,遇到美麗的設計就會「荷包失守」。對於本地書籍設計師來說,又會將自己放在那一邊呢?

陳曦成坦言自己也是書界的「外貌協會」,對書的外觀呈現尤其看重。但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拿起一本新書不會只看封面,而是將書的內內外外審視一遍,微小至紙質、印刷、書背和邊界都會巨細無遺地當成一個整體地看。

^《街坊老店II——金漆招牌》  陳曦成

「一本書的設計,沒有所謂的成敗關鍵位。很多人只看Cover,但我就認為內文版面設計、內容、字體設計、紙張運用、印刷效果、Special Effect等等細節都設計得宜的作品,才是打動到人的好書。」

在書籍設計上獲獎無數,現時在大學任教設計的曦成指,儘管設計「有得教」,但畢竟美學觀念因人而異,在審視一本書的設計時,他還會以個人感受行先,喜歡的感覺可以是很個人,但那必定是最真實的感覺。他形容:「若我看時,有一股興奮感、愉悅感湧上心頭,它就成功贏得我付費支持了。」

^《香港北魏真書》  陳濬人

造書不孤單 全民皆 Zine

華人傳統,賭仔最怕書(輸),加上近年紙本被網絡大軍攻陷。作為年輕設計師,這時仍然堅持選擇書籍,不孤獨嗎?曦成在成立設計單位「曦成製本」時就有留下以下的序言:「真正能讓人心得以靜下來慢慢細嚼的,始終是書本。身為書籍設計師,我的工作是把作者的聲音實體化。」

不過設計這麼多範疇,為何甘願揀選日漸被世人所遺忘的書本呢?人人都講「紙媒黃昏」,曦成反而看到業界之盛況。「日本有杉浦康平、祖父江慎,荷蘭有Irma Boom、中國大陸有呂敬人,加上香港近年流行的Zine獨立誌熱潮,就連行外人也學造書,專業級的有,實驗性的、小品的都有,十分熱鬧!」

^《微空間故事》 區德誠

造書,一件立體的事

日本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曾在《現代設計進行式》一書中寫到:「如果將電子媒體當作是傳達資訊的實質道具,那麼書籍就是『資訊雕塑』。所以現在開始的書籍只要選擇的是『紙』這種媒介,那麼該如何活用它的物質性,就會被攤在陽光下進行評價。」

有人把「書籍設計」歸入平面設計之內,以為單是指封面設計或版面設計,又或只注重平面設計的語法便可設計到一本好書。曦成指出,這是很多人的誤解,我們必須了解到「書」實則上是一個立體之「物」,擁有形狀、重量和實在感。那麼「書籍設計」(Book Design)就是一個全方位、立體的思考與創作行為。「全方位」的設計考量牽涉到文字、語言所表達的信息與字體學的運籌,到圖像、色彩、幾何元素與平面空間的適當配合,物料和紙張的選取,以上種種的合理運用和配搭,才可生成一本好書。

^《十年‧內外》  陳嘉杰

「對設計者而言,這是受委託的工作,此時要忠於所託,而不是展現自己的特色的時候;但是現今仍有許多設計者做自己想要做的形式,卻和書的內容沒有關係。」──日本書籍裝幀家松田行正

——————–

曦成製本 作品鑑賞

1. 《三城記》

此書串起台北、深圳、香港三個城市的共通脈絡,講述三地的交互關係。曦成在封面設計上,將三地的城市景觀以剪紙的方式立體呈現,三組教人一看就明的大廈群影,一層疊一層,互為表裏,做法簡潔,象徵三城間的連結和互動。

2. 《飛在空中的屎》

無論是名字抑或是外觀都教人微微卻步,原來這本書意念來自日本設計師「祖父江慎」的訓言:「以書的形式創作令人厭惡的生物,從而賦予新的意義」,充滿迷你誌的實驗精神。此書按照蒼蠅的形態來設計,並特別在封面剃出一條條毛來增加噁心的感覺,巧妙地將讀者對昆蟲的厭惡心理濃縮於一本書之中。

3. 《藏於夾縫裡的…》

這本迷你書驟眼看來像一疊memo紙,其實是一本講述香港置身於兩大華語文化夾縫間的迷你書誌。為了生動表達出「夾縫」這大主題,曦成借顏色語言說故事,如紅色代表中國大陸,藍綠色代表台灣,夾心的黃金色,即是作為「文化大熔爐」的香港,視覺效果鮮明到位,尚未翻揭,閱讀經已展開。

【冷知識】書籍設計 古今大不同

書籍被譽為最長壽的資訊紀錄體,書籍設計當然也是源遠流長,不過曦成就認為,相對於現代,古人對書籍設計的要求沒有我們現時高,讀來只要簡單清楚便可以。「過往印刷技術尚未成熟,古時的書在設計上也相對簡單。隨著時代轉變,書籍設計的美學理論應運而生,例如Grid system (網格系統)、不同的字體設計、不同的排版的規範,印刷技術和美學理論的發展,都為現代的書籍設計帶來更豐沃的創作土壤。」

書籍設計也是跟隨著Graphic Design History一路在轉變,舊時有Art & Craft Movement、Art Nouveau,及後就有Modernism、Post-Modernism的出現,書籍設計也跟著這些運動而一同轉變。有時會非常Decorative(誇飾),突然又變得簡約至上,再之後又衍生出「飛來飛去」,節奏感很強的設計。書籍設計潮流一直在轉變,相信未來也將會有更多更嶄新的可能性。

三年磨一書 業界好平常

想多了解香港本地書籍設計師的作品,不妨到灣仔茂蘿街7號的「貳頁──看好設計」展覽看看。現場展出近600本亞洲創意設計書刊,而且大部份都可以拎上手,隨意觸摸、翻閱,感受每本書的質感和氣味。

是次展覽,陳曦成拿出與作者吳文正合力完成的經典之作《街坊老店II——金漆招牌》,該書製作歷時長達三年。別以為製作期三年很誇張,曦成笑言這在書籍設計界很平常。展覽中另一本由設計師陳濬人與設計編輯徐巧詩合著的《香港北魏真書》合共花了六年時間籌備及製作,過去亦有因意見分歧而令製作延長至十年以上的案例。書籍設計,隨時是一項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賽事。

設計光譜「貳頁——看好設計」

日期:即日起至至11月17日
地點:灣仔茂蘿街7號3樓
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spectrum.hk/

文:一樹
圖片:Nick、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