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博物館陸續開放,迎接期待已久的觀眾。再次踏進久違的展廳,在欣賞珍貴展品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在閉館期間,工作人員們在背後仍黙黙創造,推敲不同的可能性?今個春天,博物館聯乘不同表演藝術家,透過別出心裁的演出和拍攝,帶領觀眾發掘另類欣賞博物館的美學,體驗藝術世界裡無邊無際的想像。
官仔骨骨與愛德華古典風//Coupe@孫中山紀念館
輕快的口琴聲迴盪在孫中山紀念館,音調化成故事中的文本,讓觀眾跟隨琴音,遊走於古典英式大宅的每一個角落。一邊聽音樂,一邊認識這個充滿歷史文化色彩的地方。用音樂說故事的是年輕五人口琴組合RedBricks,透過改編自著名德國爵士觸技曲《Coupe》的全新樂章,加上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觀眾可以貼近樂手的步伐,穿梭於這幢坐落於維多利亞城的古蹟,發現歷史建築之美。
RedBricks由五位在英皇書院紅磚牆下孕育的口琴樂手組成,曾代表香港到上海、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等地演出,更曾於德國挑戰世界口琴節的三重奏比賽並獲得第四名。

新舊狂舞派 // 獅之舞@香港歷史博物館
要把舊事舊物保留,就要先懂得破舊立新。由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與編舞家楊春江攜手合作的《獅之舞》,結合舞獅、武術、燈光、飛躍道及戲劇元素,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香港故事」大規模更新工程前,上演一場緊張刺激的獅俠追逐戰,以充滿動感、視聽震撼的畫面重新演繹中國獨有的舞獅文化。
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由郭永昌師傅創辦,其子郭文龍師傅為總教練。兩大骨幹致力弘揚國術,傳承文化,積極推廣龍獅之藝。楊春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曾六度獲得「香港舞蹈年獎」。自2016年起,郭氏與楊氏數度合作,將當代舞結合傳統舞獅,打破舞獅文化的既定印象。

宇宙間的天籟之音 // 塵源@香港太空館
當古箏遇上頌缽,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塵源》邀請了古箏演奏家萬幸和頌缽演奏家曾文通,一同在香港太空館中,以空靈的箏樂和治癒心靈的缽音作導航,讓觀眾跟隨頌韻,化身為太空的探索者,遊走於星河與塵世間,叩問宇宙本源。
萬幸為青年古箏演奏家,畢業於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和香港演藝學院,曾獲得多個古箏優秀表演獎項,也擁有策劃多媒體音樂會的經驗。曾文通是喜馬拉雅頌缽演奏家及頌缽療法導師,從事舞台美術工作近20年。

孤獨而豐盛 // 荼@香港藝術館
擅長以速寫捕捉大自然美態的一代國畫大師吳冠中,作品向以細膩抽象的筆觸見稱,線條媲美芭蕾舞者的肢體形態,優雅而脫俗。《荼》可說是新舊世代與中西的交融,由年輕舞蹈家莫嫣,以融入太極動作的芭蕾舞和現代舞,與吳冠中的作品來一場對話,觀眾可跟隨著舞者的步伐,以全新的角度欣賞當代大師的作品。
莫嫣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芭蕾舞及現代舞,曾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首個自編自跳作品《A Major Clown in G Flat》於2016年獲香港舞蹈年獎提名「傑出編舞」及「傑出女舞蹈員」。

海岸邊的工業風 // Onomatopoeia@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敲擊樂組合The Up:Strike Project以充滿想像的敲擊身段,在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上演八手聯奏,與海洋合演另類樂曲,讓觀眾用耳朵感受鋼鐵船身、金屬喉管和甲板的質感,一同坐上正趕往火警現場執行救援任務的滅火輪上,尋回消失的海岸聲⾳。
創立The Up:Strike Project的敲擊樂手余林橞與劉語博士,連同年輕和新晉樂手,活躍於亞洲和北美的敲擊樂界,演出多元化的作品,亦亮相於澳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舞台。

以此身比作茶香 // 行茶一碗@茶具文物館
泡茶,既是洗滌心靈之旅,亦是藝術鑑賞。
洗茶、醒茶、潤茶、喝茶,每一個動作,都是一次心靈修行。
舞者唐婭在前身為英軍總司令官邸的茶具文物館這個舞台上,以曼妙的舞姿演繹茶藝,帶領觀眾漫步於這古典優美的歷史空間,邀請各位用眼睛品嚐一碗好茶。
唐婭,身兼舞者及編舞,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曾是香港舞蹈團的首席演員之一。2018 年獲「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及2016 年獲「香港舞蹈年獎傑出女舞蹈員獎」。

一個人的Violin duet // Smoke@香港鐵路博物館
「我小時候很喜歡到鐵路博物館!」因著兒時的一個情意結,作曲家及多媒體藝術家葉浩堃特別以鐵路博物館為主題,創作了《Smoke》樂曲,並由小提琴家嚴天成一人分飾兩角親自演繹。舊時代蒸氣火車的煙霧,化身成時間的迷霧。嚴天成以悠然的琴聲,帶領觀眾踏上一趟尋找自我的旅程。身處舊日的鐵道中,回顧往事的同時,是否要跟過去的自己道別,踏上未知?
葉浩堃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作品擅長透過聲與影演繹出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屢獲殊榮。小提琴家嚴天成除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外,也出任香港巴羅克室樂團客席指揮,曾於多個國家演出。今次兩位才子㩦手合作,把音樂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博物館的玩味和可能性
創意講求不為自己設限,也在於把舊有的意念重新包裝和演繹。康文署市場及業務拓展總監毛詠仙(Cynthia)說﹕「我們經常說要創新,其實很多點子數百年前已出過了。我們可以怎樣把來來去去那幾味,弄出個新意?其實創意好比DNA,有時將當中某些元素轉變,出來的生命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的團隊是專責宣傳推廣博物館的,林林總總的方法我們都用都試,就是不想把招式用老。觀眾在疫情時惦記著博物館,其實博物館何嘗不想念觀眾?在未可見面的日子,我們不敢怠懈。窮則變通,閉館造車,邀請一班也是因為疫情而暫別觀眾的表演者到來,作特定場域演出,拍成美到不得了或勁到不得了的錄像短片,就是把現有的資源和熟悉的元素打橫打掂,撈來撈去。」近年時裝界的聯乘大受歡迎,原來把這概念放諸於文化藝術界,同樣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炫技」系列短片,送上不同的藝術形式,箇中有玩隱喻、玩符號的;有些單純觀看已很有玩味,有些卻是長文慎入要思考;觀眾喜歡的一鏡到底,也奉上了。演繹超越了傳統的界限,傳遞方式亦以影像在康文署寓樂頻道陸續播放,不受地域限制,讓觀眾隨時隨地都可欣賞到多個精采的表演項目。由舞台走到博物館,由線下走到線上,藝術,其實還有很有多未被發掘的可能性。

「炫技」系列總策劃Cynthia與五位藝術家細談樂曲與愛德華古典建築之間的想像,把感覺帶進作品中。

令醒獅步步生威的,原來是年輕的師傅們,笑意帶著童真,卻萬分尊重自己的藝術。

首天拍攝遇上狂風雷暴,拍攝被迫腰斬。第二次天陰陰陽光不刺眼,就拍出很樸實的工業質感。

攝影團隊經過多次綵排,務求拍攝到精準的一鏡到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