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8區建築林立,但偏偏80後攝影師梁瑋鑫就是對公共屋邨情有獨鍾。有趣的是他原來從沒有住過公屋。在沙田成長的他,小時候被附近的公屋建築線條所吸引,而踏上「公屋迷」的路。二十多年來他無間斷走訪全港各屋邨,由菲林到數碼,拍下20萬張相片。他的作品見證了公共屋邨六十多年來的變遷,也紀錄了一個個屋邨故事。


舊式公屋的情意結
梁瑋鑫對公屋情有獨鍾, 除了攝影,他對公屋的建築設計、規劃和歷史都有所研究。 「公共屋邨在香港有重要的角色,伴隨香港人成長,我相信無論你有否住過公屋,你我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屋邨故事。舊式公屋的橫向外形有獨特的風格, 跟一般私人屋苑明顯不同,橫向連綿的整齊線條,正是吸引我拍攝公屋的原因。」

最能代表香港的屋邨
不同年代的屋邨各有特色,亦能反映當時的經濟民生、建築美學及社會文化。 若要選出最能代表香港的屋邨,梁瑋鑫選擇了位於南區的華富邨。「華富邨是一條屹立超過50年的老牌公共屋邨,由房委會前身的屋宇建設委員會籌劃的一個60年代大型項目。相比當時的徙置區公屋,華富邨屬於優質公屋。無論建築設計、居住空間、整體規劃都有相當的遠見。十八幢大廈臨海而建,樓宇之間有適當的距離,公共空間十分充足。 50年後的今天回看,依然魅力十足。優良的規劃,正正是香港成功的基礎。」


屋邨攝影的樂趣
香港共有242個公共屋邨。20年來梁瑋鑫走訪全港各屋邨拍攝 。他作品中的主角,有在遊樂場上嬉戲的小孩、晾衣服的老伯、享受日光浴的小貓。而成功拍出這些作品的關鍵,就是耐性。「通常構圖時我先找一個我覺得有潛力的背景,例如背景是樓宇與風景線的關係。雖然背景已經吸引了我,但我還想等一個故事出現,令相片結合了時間、人物及地點的元素,於是我便會等。可能是等居民把晾衫竹伸出大廈外牆,又或是等黃昏時分,小孩子玩耍的剪影穿梭在樓宇與風景線之間。」 對他而言,即使是已經探索多次的屋邨,每一次拍攝都是一次新奇的體驗。「每次拍攝前,都不知最終會拍到甚麼,這就是攝影的有趣之處。」

屋邨中的人和事
梁瑋鑫的每一張作品都包含了他對香港屋邨的情懷,亦紀錄了屋邨中的人和事。其中令他最深刻的,是一位餵麻雀的婆婆。「有一次在彩虹邨避雨,走到一幢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我身旁的長椅坐著一位老婆婆。從外表看似是生活潦倒的,她孤獨地在長椅上吃麵包。未幾十多隻麻雀飛到她腳下,她也很自然地撕下部分麵包,拋在地上與麻雀分享。我感覺到麻雀與老婆婆早已建立了默契,即使看似生活潦倒的人,也可以是施予者。於是我拍下這一刻,雖然構圖與背景不是最吸引,但蘊藏的故事卻是動人。」


屋邨攝影心得
說到拍攝的要訣, 梁瑋鑫認為是要用心觀察,尋找適會的拍攝角度。「香港的樓宇密度十分高,如要拍攝整幢大廈,最好先行一圈,視察一個最適合的拍攝角度。而公共屋邨的特色是整齊、線條對稱及簡潔明快,只要用心觀察,可輕易找到一些有趣的幾何圖案。」 他為求畫面自然,拍攝時最講求低調。「一般抓拍及街頭式攝影,會用輕便的無反相機拍攝。而風景類及純建築相片,會用全片幅相機拍攝。街拍主要以快門先決, 而風景類別就光圈先決為主。」
屋村就是社會的縮影,建築風景與人文生活相輔相成,每每可從細微之處找到有趣的地方。一個平平無奇的窗口,也記錄著歲月痕跡,新照片經過時間發酵、發黃,成為歷史的最佳見證。《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是梁瑋鑫首次出版的攝影集。攝影集以文字呈現對屋邨的情義結,以鏡頭記錄尋常屋邨中獨有的人文風景點滴。

PHOTO: 梁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