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還是個小漁港的時候,除捕魚業外,養珠業亦十分興盛,而且有長達 1,000 年的歷史。可惜到了七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環境水質大受污染,令養珠業逐漸式微,就連養殖技術也幾乎失傳。但近年養珠業又有復興的跡象,數年前,西貢麻籃笏更重新開設了本港唯一一個養珠場,不單養殖香港原生品種珍珠貝,還結合了科技,令養珠技術變得更專業。養珠場還推出生態旅遊以推動可持續發展。春天正值珍珠的收成期,就讓我們一同見證港產珍珠的誕生。
復興本港滄海遺珠
圓潤亮澤的珍珠,是鑽石以外最受歡迎的珠寶之一,香港雖然擁有悠長的養珠歷史背景,但隨著行業式微,技術亦已北移,要出產一顆本地珍珠已非易事。2015 年,香港珍珠養殖中心負責人王俊傑(David)從外國回流返港,留意到西貢水質適宜養珠,便計劃復興養珠業,令「東方之珠」能再顯光華。「養珠是香港特色行業之一,香港更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珍珠貿易港,所以我想復興並改革養珠業,包辦養殖、加工以至銷售,把整個行業再提升。我在西貢白沙灣對出的麻籃笏建造了 1 個約 2,000 平方呎的養殖場,現時養殖了約 6 萬隻香港原生品種『馬氏珍珠貝』,去年採收第一批珍珠時,收成率達 7 成,成績算是很不錯。」

西貢麻籃笏三面環海,水流不緩不急,上游沒有工業,水質較少受到污染,適合珠貝成長。
珍珠的身分證
除了復興養珠業,David 更希望進行改革,「在珠寶業界中,國際認可的專業鑽石鑑定已普及數十年,我亦希望利用科技驗證,改革和發展珍珠行業。」為了凸顯本港出產的珍珠,他研發出全球首創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標籤植入珠核的專利技術,只要將珍珠放在閱讀器上感應,便能在安裝了相關應用程式的智能電話上,顯示出珍珠的資料,如來源地、品種、顏色、尺寸、收成日期等,數據一目瞭然,猶如珍珠的身分證,可避免魚目混珠。「香港是全世界首個使用此標籤植入珍珠技術的地方,現時澳洲、大溪地、印尼、中國等地的養珠場都有採用。」


數百個鐵網垂吊於海中,一個鐵網有56隻珍珠貝,正待採收。

植入「珍珠身分證」時需預先將 1 個 2 毫米乘 2 毫米的 RFID 標籤植入珠核,過程不會損害珍珠表面,不會影響珠貝健康,待珍珠收成後,便可利用閱讀器感應讀取其資料。
香港珍珠業的興衰
香港採珠業始於秦朝,至 963 年即五代十國時期為高峰期,據《南海志》記載,大埔、后海灣、龍鼓灘、荔枝莊等共 13 處海域都盛產珠貝,直至清初因過度採珠而沒落。直至 1950 年,養珠業重新開展,當時大埔有 5 個養珠場,其中 一個位於西貢白沙灣,但 1970 年因城市發展而開始式微。1995 年政府收回所 有養殖珍珠的牌照,本港養珠業亦正式告一段落。
港「珠」育成記
今天,市面上 95% 以上的珍珠是養殖珍珠,包括「馬氏珍珠貝」,但此珠其實是人工與自然結合而成。養殖過程首先為珠貝人工「插珠」,即植入珠核,之後珠貝每天會自身分泌出 1 至 8 層珍珠層,包圍覆蓋珠核,當珍珠層愈來愈厚,就逐漸形成珍珠。每 1 毫米厚的珍珠層,就含有約 2,000 層蛋白質層和碳酸鈣結晶層,密度極高,所以珍珠十分堅硬。
David 指,「馬氏珍珠貝」最適宜生長的水溫是15至28度,水深約 3至5米,海水中需有水草和魚類棲息。每隔 3 個星期就需要清除殼上的管蟲等附生物,如果長期不清理,細菌會通過管蟲的管鑽入珠貝內,有機會令珠貝生病。由植入珠核至採收需時約 1 年時間,每年春天都是採珠最佳時節,平均每顆直徑可達 7 至 8 毫米,曾有最大的一顆直徑達 14 毫米。

珍珠有分「公」與「母」?其實公貝和母貝都可以育成珍珠,但色澤上略有不同,公貝的珍珠較亮白,母貝的則偏淡黃色。
「插珠」4 部曲

1. 準備「插珠」所需的工具,包括開貝鉗、珍珠插入器、環形器、曲形針等。

2. 用刀清理珠貝上的附生物,然後小心割開珠貝。

3. 將珠貝慢慢打開約 1 厘米闊的開口,以開貝鉗固定,再放在金屬架上固定。

4. 利用曲形針和斜刀等,在生殖巢上割開細小傷口,用珍珠插入器把珠核和 「裙邊」組織放進去,便能刺激珠貝分泌珍珠層,逐漸形成珍珠。

甚麼是珠核?
珠核是由淡水珠蚌的殼切割打磨而成的圓珠形原料,分子結構和珍珠一樣,都是碳酸鈣,直徑由 0.5 至 18 毫米不等。珠核是珍珠形成的基礎,一般會造成圓珠形,當珍珠層逐層覆蓋上去,就能養殖出渾圓的珍珠,如珠核不夠渾圓,珍珠形狀就會不受控制而出現各種形狀。雖然珠核取自珠蚌,但仍有部分珠貝會排斥珠核。
推動海洋保育
古人因過度採珠而令行業式微,David 盼能以養珠保育海洋,達至可持續發展。他指出,養珠對淨化海洋生態十分有幫助,珠貝屬於濾食性生物,可透過過濾海水,捕食水裡的浮游生物,成為它們的營養,同時改善水質。每隻珠貝每天可以過濾大約 200 公升水,養殖 6 萬隻珠貝就能每天過濾 1,200 萬公升的海水,即是過濾 5 個標準奧林匹克游泳池容量,加上貝殼上附有很多附生物,能為魚類提供食物及住處,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終可達到海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目標。

珠貝會捕食水裡的浮游生物,有助淨化海洋。
開展生態旅遊
另一方面,David 在養殖珍珠的同時,更將養殖場發展為生態旅遊景點,還舉辦導賞及工作坊,每個周末都吸引不少人前來參加,除了讓大眾認識本港珍珠業的歷史,了解珍珠養殖的工作和珍珠貝結構,以及插珠過程及保育海洋生態等,更可親手開貝尋珠,即場製作獨一無二的珍珠飾物。David 亦會把珍珠帶出養殖場,出售予本地設計師,將香港製造的珍珠做成首飾,又與本地老字號醬油廠合作,用貝肉製成 XO 醬,開創行業經濟共生圈,達到可持續發展,互助互惠。

每個周末,養殖場都會舉辦工作坊,參加者可以親手開貝尋珠和製作珍珠飾物。
TEXT: EUNICE
PHOTO: KIU、受訪者提供、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