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關於大埔的10件事(下)

2021-03-03

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大埔區有逾30萬人口。除了悠久的歷史和純樸自然的鄉郊風景,區內的風土人情和小故事,也是大埔區引人入勝的地方。繼【18區】關於大埔的10件事(上),這一集再和大家分享有趣的大埔事,讓你加深對這一區的認識。

1. 大埔第一條公共屋邨是?

大元邨是大埔第一條公共屋邨,於1981年落成。「元」字帶有「開始」(開元)的意思,亦據說因為首批遷入的住戶是前元洲仔的艇戶和寮屋居民,所以屋邨才取名為「大元邨」,別具歷史意義。大元邨有7幢公屋樓宇,每幢平均有40年樓齡。而在設計上,大元邨與其他舊式屋邨一樣,會在樓宇地下設置地舖,邨內的空地亦設有遊樂場、酒家等,承載了不少大埔人的集體回憶。

2. 運頭塘曾運載人頭?

各位大埔居民,你有聽聞過「運頭塘」名字的傳說嗎?相傳在日治時期,日軍會把處決後斬掉的人頭運載至位於「運頭塘」的亂葬崗棄置,「運頭塘」因而得名。不過,這說法其實只是個都市傳說!事實「運頭塘」這名字的由來,早於清朝時期已有所記載,據說當地運載的並非人頭,而是陶瓷。該處的原名為「運陶塘」,但因不少人聽錯「陶」為「頭」,後來便演變成現今的「運頭塘」。

3. 屬於大埔人的地方誌

大埔人向來以團結見稱,他們對此區有強烈的歸屬感,就連在 Facebook上的大埔群組,也曾以逾12萬名的成員數量,冠絕全港18區。去年10月,一本名為《埔Journ》的大埔地方雜誌更首次面世!跟其他地區的社區報不同,《埔Journ》聚焦的不是區內的社區和政治新聞,反而是集中講述大埔區內的生活日常、社區及歷史故事,以加深大埔人對社區的了解及認識,是一本完全屬於大埔人的刊物。

《埔Journ》創刊號以林村河為引子,介紹了不少大埔的故事和歷史。

4. 梅樹坑的百年鬼屋

提到區內的猛鬼之地,相信不少大埔人會首先想起「梅樹坑遊樂場」的名字。這個公園沿着林村河而建,內裡有一個建於1854年的百年「常寂園」古屋,是大埔區內最廣為人知的鬼屋。原來此屋曾是一間名為「性成堂」的庵堂,自二次大戰起擺放了許多無人認領的骨灰罈,但由於荒廢已久,加上日久失修,外觀更顯陰森恐怖。九十年代,曾有電視台前往古屋採訪,卻發現後院擺放著經已破爛的骨灰罈,部分骨灰更散落地上。另外,網上流傳,曾有人踩單車路經梅樹坑,疑似於此處碰到一個白衣女鬼。2009年,「常寂園」重修改建,亦有傳言工人不時在施工期間遇到離奇怪事,令「常寂園」鬧鬼的說法甚囂塵上。

重修前的「常寂園」破爛不堪,加上被周邊的樹木遮蓋,氣氛陰森。

重修後的「常寂園」,一洗以往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

5. 崇德街有個井神祭壇

走過大埔富善街與崇德街交界,你有否留意到有一個毫不起眼的百年古井和井神祭壇?原來,此井名為七約風水井,已有逾120年歷史,是當年「大埔七約」為了解決「太和市」墟市商戶和居民的食水短缺問題而建造。細心一看,水井旁有個供奉著「井神」的小祭壇,而水井外的石碑,則講解了太和市和七約風水井的歷史。時至今日,七約風水井在大埔七約鄉公所的打理下,已被上鎖「封井」,不能再用來打水。

七約風水井。

風水井旁的井神祭壇,不少大埔墟居民仍會在大時大節到場拜祭。

TEXT:ONYX
PHOTO:DAMON、ISSAC LIU、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