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都市色相

2017-01-23

外牆就像是建築物的衣服,反映樓宇個性,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城市的獨特面貌,也令很多城市出現特定色彩。雅典海邊遍地白小屋,智利瓦爾帕莱索填滿七彩鮮艷平房,澳洲墨爾本有彩色小屋點綴沙灘,至於香港的18區中,同樣有專屬色相,這色彩叫有機。

公共屋邨

香港不少公屋外牆,均塗上五顏六色的油漆,饒具特色。這做法原來非為美感,是經濟考慮。早期公屋大多由工務局興建,為節省成本,加上其時趨勢,擁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格,於是簡約用水泥或白色作牆壁。後來維修或翻新時,顏色油漆變得普及,經濟情況亦有改善,公共往往會被添加色彩點綴。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和諧式大廈」出現,公屋也漸脫離現代主義,變得繽紛起來。屋邨遊樂場和球場亦如是,或許是營造趣味和輕鬆的感覺吧。

彩虹邨樓如其名, 2014年重新粉飾外牆,換上粉色系,別有風味。上圖於2005年拍攝。

白田邨於1999年翻新外牆時髹上粉藍波浪圖案,2007年改為紅黃綠,延續視覺上的優美。

興華邨曾經髹上全綠色,連花園平台也一樣,效果見仁見智。 攝於2003年。

華富邨,紫色的為華昌樓。

瀝源邨榮瑞樓,面向沙燕橋的外牆上,波浪形加魚兒圖案維持多年,也是瀝源邨的標誌。2014年的翻新工程,把這幅壁畫改掉,變成紫色大魚中有小魚,時代隨著洪流變遷。(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

彩色唐樓

一個公共屋邨的設計,通常由同一家建築公司、建築署或連同房屋署負責,貫徹視覺風格,理所當然。但論到香港某些工廈或唐樓,也用上鮮艷油漆粉飾外牆,有時候拼湊成彩色建築群,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呢?

有說一些相連大廈會聘用同一家維修商,而合作的建築師會提出數個方案予業主立案法團選擇。彩色唐樓的出現,可能源於住戶喜歡對比強烈的顏色或相同色系,又或鮮豔色彩能明顯帶出「已翻新」的觀感。無論如何,相信這些彩色樓群並非悉心打造,而是非常organic地出現,亦非常的「香港」。

土瓜灣十三街

觀塘協和街及裕民坊一帶

土瓜灣馬頭角道

灣仔藍屋十分著名,當年政府為它翻新時,物料庫剛好剩下水務署常

用的藍色油漆,便順理成章地塗上藍油。(圖片來源:政府文物保育網站)

霓虹燈:五光十色的黑夜

「如果把城市的夜晚想像成一個光的色盤,如果把這光的色盤想像成一個女子的晚妝,那麼萬家燈火便是城市面霜的晚間粉底,昏黃的燈光是楚楚動人的淡影,七彩霓虹則是艷麗濃抹,好像城市每晚都要赴一場喧騰的盛宴。」 ──潘國靈《霓虹的城市與文本意象》

外國電影中的香港街景,必然有兩個元素:密集的唐樓和絢麗的霓虹燈。 自五十年代起,無數霓虹燈招牌點亮香港街道夜色。璀璨的霓虹景象,象徵一個都市的繁華與品味。視覺上彼此重疊的招牌亂中有序,互相兼容,也充滿香港特色。 如今,香港的霓虹燈變得黯淡無光,也慢慢地在城市中消退。八十年代,霓虹招牌開始與紅燈區和慾望掛勾,眼花繚亂,令人意亂情迷。後來,又逐漸被LED燈取代。LED燈雖更光猛,也較便宜,卻沒霓虹的暖意。但無論如何,現存的廣告燈牌,仍在點綴著我們的黑夜,仍是舉世聞名的香港城市奇觀。

攝影:ANDY YEUNG

霓虹歷史

世界上第一個商業霓虹招牌出現於1912年的巴黎蒙馬特大道上。當時只有四種顏色選擇:紫色、淡藍色、粉紅色及銀白色。後來發明者透過混合氣體而擴闊色譜,亦可用處理過的玻璃或有色金屬。當時用於歌劇院或名店,還未變得庸俗,二十年代迅速傳遍世界各地,但香港較遲才引入,約在五十年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