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舊建築被拆,只在今天高速發展18區的城市才頻繁發生,原來這個戲碼早在七十年代的香港上演,所說的是當年的舊郵政總局。這座獨特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地標,經常出現在老照片裡,詹柏明曾經一睹它的風光,他在總局當過郵務員,經歷過郵政風光的年代。回望這個曾經標誌的記號,只能帶來一絲輕歎:「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究竟昔日本地的郵政局有多風光?

聞名的維多利亞建築
郵政總局大樓屬英國文藝復興建築,樓高四層。
1. 拱門
採用平圓的式樣。
2. 花崗岩
主牆、廊柱和拱門以花崗岩砌成。
3. 磚
牆壁以廣東紅磚和廈門磚建造。
4. 結構彩繪
大樓屬獨特的維多利亞式建築,採用該時期常見的「結構彩繪」風格興建。大樓有多個三角形屋頂和一個平屋頂,屋頂鋼架覆蓋主樓部分,並伸延至中庭。
5. 樓梯
大樓的柚木主樓梯扶手和欄杆柱裝飾豐富,副樓梯則以花崗岩建造。
總局興建秘史
舊郵政局大廈於1911年建成,是首批興建在1890年大型填海區上的建築物,同期還有舊Hong Kong Club及舊高等法院(即前立法會大樓)。大樓興建過程經歷多番風雨,尋找土地已經不容易,退休工程師馬冠堯查閱歷史檔案後有重大發現:「1902年決定興建總局,1911年才起好,需要這麼久的時間,是因為當年工務局局長失職,牽涉到超支、延期等問題,當時的立法會亦有調查此事。」雖然當時英國也知道這件「醜聞」,但英國選擇相對抽離的態度:「當時郵政局是相對獨立的政府部門,英國下放了較多權力給當時的殖民官。」

風光時 辛酸往事
要知道郵政局昔日有多風光,看這宏偉舊郵政總局可知一二,充滿殖民地色彩,同類的大型建築在香港已所餘無機。但歷史的重量,卻來自當中有血有肉的故事。詹柏明1972年入職做郵務員,被派往總局的「揀信部」,處理接收本地和平郵寄外國的信件,當年沒有機器,信件都依賴人手分配,揀信部肩負重任:「我們不比機器弱,半小時可以分配1,500封信。當時總局的信件經常堆積如山,聖誕節尤其忙碌。現在甚麼都電子化,大家難以想像七十年代香港人寄出多少聖誕卡。」


冷
1973年股票旺場,處理彈票交易等事項都由郵政局包辦,早上26人上班,下午全部要加班,撐起香港經濟活動的命脈。「那年代很流行肺病,所有公務員都要『照肺』,但因為我們工作太忙,所以衛生署會派車替我們檢查。但衛生署只在冬天最冷的時候來,要脫掉外衣檢查,每次總有人生病,但生病仍要照常上班、加班。」
暖
對詹柏明來說,刻苦的工作環境是一種集體記憶:「當年沒冷氣,靠的是吊扇,某年夏天開啟時才知壞掉,怎知修理員直到冬天才把吊扇拿回來。」當時還沒有完善的勞工保障,現在說起,都有種辛酸感:「當年局方想我們站著工作,會較有效率,便拿少點椅子來,26人上班,只有6張椅,大家便要鬥早上班爭椅子。」後來經過1977年的工業行動,待遇才得到改善。直至八十年代,政府希望加快郵件處理速度,便逐漸用機器取代人手。

看不見的制服
眾所周知,郵差都有制服,那郵務員呢?詹柏明憶述:「當年在總局,夏天都是穿背心孖煙囪上班,甚至赤裸上身,因為實在太熱,都是上級默許的。」直至1975年郵務員第一次招請女同事,上級才勸喻男同事們穿回制服上班。



中港守望相助
現在中港矛盾深,當年詹柏明卻見證中港如何守望相助:「從前郵政局收到很多寄往內地的小包裹,通常是花生油之類。內地郵政規例說明,一定要用透明盒裝。香港人就用毛巾包著透明盒寄出包裹,因為毛巾可以重用,那時中國同胞窮得連毛巾都買不起。」
見證時代變遷
在馬冠堯眼中,舊郵政總局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見證著一個年代的風貌變遷, 本地由船運、火車演變至航空運輸,都與郵政總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郵政局就是掌管資訊的部門,見證科技變改,例如三十年代興建啟德機場,郵政局就開發空郵服務。除了郵寄服務,電報的使用,無線電的流行,以至英國特有的郵政匯票,都發生在郵政總局裡。」


當時舊郵政總局選址中環核心地帶,方便商業活動,亦鄰近卜公碼頭,方便船隻將郵件運抵本港後,再送到郵政大樓。這就是「桂河樓」運輸帶及King’s吊臂。當時還未有海底隨道,很多來自九龍的信件都經海路送到郵政總局。





電訊始祖
1915年起,郵政總局設有電報室,為市民提供電報服務。1928年,郵政總局開設無線電廣播服務,每天提供4小時節目廣播;其後更發出逾1,500個廣播牌照。戰後,郵政總局把與電訊相關的其他服務交由大東電報局負責,電話服務則交由香港電話公司管理,電台廣播於1951年移交政府公共關係處,可見郵政總局曾位資訊科技中擔當重要角色。

Text/ling
photo/wai, Hong Kong post and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