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這裡不再陌生 重慶大廈

2019-11-01

大部分人經過重慶大廈,總有一股壓力會讓你避之則吉。也許是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膚色或內裡陰暗的燈光,心中便產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懼,最終每次都只能夠在門外遠觀。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為這個充滿異國文化的寶庫重新定義。

重慶大廈位於尖沙咀彌敦道,鄰近太空館。最初只是一座市場,及後於1961年重整成為大廈。當時主要由本地人作為屋所使用,但漸漸開始吸引以印度及巴基斯坦為主的南亞裔及非洲國家人士進駐。除了底層的商場之外,5座大廈的單位的用途亦開始變為商用,賓館與餐廳都可以在這裡找得到。

近日重慶大廈舉辦導賞團,邀請大家走入社群認識他們的文化。結果有意參加導賞團的人數超乎想像的多,更可以說是近年多最多本地人進入重慶大廈的一日。當日在大廈商場的入口就有不少南亞臉孔,卻能道出一口流利廣東話的「地膽」迎接。

▲知名棟篤笑主持Vivek Mahbubani亦有到場,向媒體與大眾道謝。

重慶大廈不像其他賣弄設計與體驗的大型購買商場,大部分水管電線都直接外露懸吊在天花。照明更是使用最普通的白光燈,帶點陰暗的環境猶如回到八十年代的屋邨商場。

驟眼觀望商場的不同店舖,雖然空間感混亂,但卻亂中有序。一樓主要以找換店雜貨士多為主,二樓則有較多餐廳與電子產品店。對比起市面其他店舖流行花巧的裝潢,這裡更重視貨品陳列的效益。務求在最小的空間,放置最多種類的貨物。你會看見他們把貨品只作簡單的分類,便隨便存放在同一位置,顧客便要從中尋寶。

▲不同口味的薯片被隨便堆疊放在一起,而整個貨品架則放置在走道旁。

適逢接近印度農曆9月末的印度排燈節(Dewali),不少店舖都正在售賣節日用品。排燈節是印度的其中一個重要節日,可以說是屬於印度的新年,由開始至結束共五天。人們會燃點小油燈與地面上製作藍果麗圖騰(Rangoli),用以引領與迎接財富女神拉什米(Lakshmi)與福氣進門。藍果麗圖騰的設計不一,主要利用不同顏色的細沙粉製作。為防止神明迷路,更會印出腳印圖案讓祂們追蹤。

▲店舖正主力售賣排燈節用到的油燈與陶瓷等產品。
▲在重慶大樓商場比較空曠的位置,特意示範如何用模具印出特別的藍果麗圖騰。

飲食亦是這個商場不可以缺少的一環,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有正宗味的家鄉菜式,才可吸引一大班南亞裔朋友在此聚腳。當中大部分都是以咖喱  與鬆餅作為主打的餐廳,一碟菜式的份量足夠多人分享。因為有不少來客都有伊斯蘭教信仰,所以不難找到具清真食品認證的餐廳。而在這裡你不用怕看不懂餐牌,菜式亦會附注中文名稱。

▲與即叫即製的香港飲食文化不同,部分店舖售賣的食物經已煮熟。

飽飯過後便是食甜品的時候,印度的甜品有一個過人的特點——甜。那種甜度是一般人不能夠接受的,配搭清水進食仍覺過份。初次嘗試可以選擇萊杜(Laddu),它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甜品,外國人亦較能入口。會製作得極甜的原因,是因為日常餐點都不少是帶辣。為了中和與掩蓋辣味,他們便選擇用更能影響味覺的甜味。

▲放置在中央的丸狀甜品便是萊杜。

其實如果不尋求高級的生活體驗,在重慶大廈勉強能夠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有舊式剪髮舖、售賣次級水貨的電話舖、專賣寶萊活電影的光碟舖與新鮮的菜檔等等。這裡能夠保持有如90時代屋村商場的面貌,也許是有幸未被地產霸權看上。在這個區區只有兩層的商場,便能找到各種我們從未接觸的文化。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知道那另類的吸引力,不妨相約親友來一個短暫的「異地」旅遊。

▲店內仍然使用四方型的舊式電視。
TEXT:OLIVER FONG
PHOTO:DSIUCHEO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