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走過考古大地 (一)
土瓜灣大發現

2017-10-30

沙中線考古工地事件激起千重浪,大家除了倡議如何保存古跡,更讓大家重新掀起了對考古學的興趣。細心留意原來香港18區中擁有不少古跡遺址,更有不少有心人默默「挖掘香港」。但香港並沒有考古學系,如果想成為考古學家四處尋寶,該從何做起?

牙璋
青銅時代(約3,500至2,200年前)
香港南丫島大灣出土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香港古跡

宋王臺
宋朝皇帝趙昰和弟弟趙昺被元軍追逼南逃流亡到香港,最後在馬頭涌海邊跳崖自殺,宋亡。明朝有人在聖山以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字紀念,石碑後來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址公園。

二次大戰前的宋王臺
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共有兩個考古工地,第一個共掘出五個宋及清代古井及200多個遺址,第二個發掘一個宋代方井,及一個保留完整的宋代明渠和房屋地基,亦有耕地、房屋地基及過千箱陶瓷及錢幣。

聖山
原為宋王臺所在地,後於日治時期被日軍夷平擴建啟德機場。考古第二工地位置同樣屬過往聖山所在地,但只掘出石頭,專家認為再無考古價值,已於短時間內完成考古工作。

宋元古井
方形石井保存完好,以十層花崗岩砌成,非常工整。古井北面發現小量晚期遺跡和宋元時期木構殘件,因構件狀態欠佳需移走保存。

方形古井相比圓形古井在華南屬罕見,故一眾考古學家均要求原址保留。

宋代明渠
一條長達20呎,保存良好的宋代明渠,考古人員認為屬香港有史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古井及明渠更應原址保育。

其他
沙中線考古工地至今發掘逾千件文物,包括瓷器、銅錢,及239個宋元時代遺跡,但僅得古井獲原址保留,其餘只作紀錄便被搬離現場。

東九龍       宋代過千人駐守?

歷史對宋代的香港一直描述不多,透過明渠、石井,可以斷定這裡曾經有很大規模的水道系統,可以想像,此次挖掘地點除了是一個巨型村屋遺址,更可能曾有一隊人數以千計的軍隊駐守,從紅磡、九龍城到啟德、官塘、藍田一脈相承。香港名嘴陶傑便曾在節目透露,英國人早知土瓜灣地下埋有歷史遺跡,所以一直沒有挖掘興建鐵路。

如今既然遇上遺跡,自然要好好保育留存。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宇宙博士稱,進行考古不可以半途而廢,必須完成最完整的考察。至於遺跡保留與否,則因應遺址的獨特性等判斷。鄧博士建議港鐵可以在車站內興建古跡設施,讓乘客路過參觀,成為旅遊景點。

中國金石學
公元一世紀中國便有「古學」這個名詞。到北宋中葉,有學者開始研究青銅彝器和石刻學問,並將之稱為「金石學」,成為了中國考古學前身。

#410
TEXT: RINGO     
PHOTO: FRANKY &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