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街場 What’s So Fun?
本地特色街場

2018-01-09

現時全港18區有超過507個街場,LeBron James大鬥Stephen Curry的戲碼隨時就在你家樓下的籃球場上演。根據規劃標準,在香港,每1萬人口就要興建一個籃球場(室內或室外),遠比每3萬人口一個的網球場和每2萬人口一個的排球場多。

而不少室外籃球場場皆建於公共屋邨附近,是屋邨仔女的聚腳處。其中最有名的就必定是彩虹邨的球場,籃球架後,就是彩虹色的屋邨外牆,吸引到不少人去「打卡呃like」。除了彩虹球場,香港好些街場都充滿「本土特色」,你又知道幾多?

籃球推廣組織””SLAB””為了推廣本地的街頭籃球文化,搜羅了不同的特色街場,紀錄香港獨有的風景。 

大頭嶺橋底籃球場/食住塵打波

張愛玲說過:「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那麼,大抵都市人都是先看到《殺破狼》中的格鬥場面,後認識大頭嶺運遊樂場。這個位於山水的遊樂場人煙罕至,取景一流,但說到打波,就可能不那麼適宜。

– 大頭嶺運遊樂場建於高架橋底,上層車來車往,在下邊打波的自然邊打邊「食塵」。因此,這個籃球場的使用率極低,附近的居民情願走多步去其他球場,也不願在沙塵滾滾的環境下運動。

長洲街場/北帝坐陣

香港土地供應問題嚴重,在上水,籃球場要「向低發展」,在長洲,則要和廟宇共享一片地方。在長洲北帝廟門前,就是長洲北帝廟遊樂場,廟裡的人誠心稟神;廟外的人則放聲嬉戲,畫面相映成趣。

啟業運動場/ 離地球場

位於九龍灣啟業邨的啟業運動場,黃色的外形奪目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罕有的有蓋球場,在這裡打波可以說是「落雪不怕落雨也不怕」。

該運動場建於停車場樓上,要爬幾層樓梯才能夠到達,休憩空間要向上發展,多少也反映出香港土地緊張的問題。

堅彌地城配水庫遊樂場/ 隱世之最

籃球場位於摩星嶺,堅彌地城配水庫之上,平日人煙罕至,環境神秘又幽靜。
值得留意的是,這個球場未設有燈明設備,就算球場開放至晚上11時,但入夜後市民都難以使用到設施。

世界各地的橋下籃球場近年,各地政府為善用空間,曾在高架橋下建籃球場,有些例子還十分成功。如台灣台北市的新生高架橋下籃球場,不但位置方便,而且有蓋遮蔽,就算雨天仍可打波。2013年,台裔NBA球星林書豪到訪台北時,也曾在新生高架橋下籃球場一顯身手。而在多倫多,橋底公園(Underpass Park)則是該城首個在高架橋下建成的多用途公園,設施包括籃球場、溜冰場和兒童遊樂場。設計單位亦特意在露天地方植樹,以淨化空氣。他們不論在設計、隔音或是淨化空氣方面都做得頗完善,值得香港借鏡。
TEXT: NATALIE 
PHOTO: SLAB

相關文章